专家解析当代瓷器收藏误区
2006-08-17
来源:北京科技报
责任编辑:白秀芬
阅读:1670
20年内身价翻百倍———
专家简介
主讲人:张守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顾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地点:北京合璧兴陶瓷艺术馆
曾以2亿多人民币的天价拍出元代青花瓷器“鬼谷下山”的伦敦佳士得拍卖行近日又举办了亚洲艺术周,而且重头戏是中国青花瓷器和丝绸织品的展示拍卖。从早先的国外知名拍卖行拒拍中国艺术收藏品,到现在中国拍品甚至占到了亚洲拍品的70%,大大超过日本。欧美买家主要把目光投向了中国陶瓷特别是元代青花的收藏。
但是,近日,在一家私立陶瓷艺术馆举办的讲座中,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顾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守智先生告诉记者,不必只盯住古瓷,收藏当代陶瓷也有广阔的升值空间。
当代艺术陶瓷
异彩纷呈故事
1745年9月12日,满载而归的“歌德堡号”从中国返回瑞典,这是它退役前的最后一次航行了。那天,天气晴朗,领航员站在船上。但船却笔直地撞在了那块为人熟知的暗礁上。而出事地点距离海岸仅仅900米。这次触礁的原因成为历史留给世人的又一个不解之谜。
1984年,歌德堡号残骸在瑞典被发现,10年之后,船上装载的60多万件瓷器等重见天日。上个月,重建的歌德堡号仿古船重走海上丝绸之路,抵达广州访问。那些埋藏海底260多年的瓷器也得以重新在北京展出。分析
张守智教授告诉记者,瑞典的歌德堡号当年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把中国瓷器运到西方。中国成熟的瓷器已经发展了1000年了,世界还处于陶器社会。当时西方人都以饮中国茶为时尚,以使用中国瓷器、丝织品为有身份的象征。历代名窑经过岁月的积淀和锤炼,在当代也表现出各自的显著特点:景德镇无愧“中国瓷都”称号,其特点有二:
一是人才济济。景德镇云集了21名国家级大师:王锡良、李进、张松茂、戴荣华等,他们或在省市、地方陶瓷研究院中勤奋创作,并作为骨干承担国家陶瓷教育和科研重任;或赋闲在家、传师授业,为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培养一批又一批艺术创作精英,形成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二是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彩。青花、釉里红、粉彩、古彩、窑变、高温色釉、综合陶艺装饰等等,百花齐放,姹紫嫣红。
现代龙泉青瓷秉承“雨过天青”的文化精神,以徐朝兴、毛正聪等大师为代表,在继承龙泉青瓷传统工艺基础上大胆创新,造型简练,古朴大方,粉青、梅子青釉层丰富细腻,滋润如玉,是当代青瓷最高境界。
当代钧瓷独树一帜,青蓝错杂,红紫相映;醴陵瓷釉下五彩,斑澜剔透,美不胜收,出现了晋佩章、陈杨龙等一批代表人物。
收藏要兼顾材质、绘画、造型三者整体协调
故事
“合璧兴”摆放着一件著名当代陶瓷大师的作品,成为很多参观者关注的焦点。
这位大师绘画风格高雅,是新中国陶瓷艺术家的代表。由于“文革”时受到冲击,据说一度离家出走。他的作品艺术性、观赏性极强,艺术风格独特,且没有重复的作品,目前市场上已不多见。
分析
张守智教授介绍,相比中国书画及其他门类收藏,艺术陶瓷收藏投资空间较为广阔。从近些年现代陶瓷大师精品的价值曲线也不难判断,价值呈加速上升之势。以景德镇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为例,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普通规格作品在千元之内,九十年代末在1~3万元,而2006年已攀升至10~20万元。
当代陶瓷的收藏与鉴赏要看材质、绘画、造型三者整体协调。首先是材质,各地艺术家在不断挖掘我国瓷土和釉料的基础上,反复试验,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第>> 页 >>
其次是绘画,尤以景德镇的绘画见功底,也是爱好者收藏此类艺术品的着眼点。
第三是造型,要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趣向。最后,三者要协调。虽然有的作品造型好,但绘画和造型矛盾,就不是精品了。
当代瓷器收藏有误区,不成熟
故事
在北京经常能看到不少陶瓷展。服务人员一介绍,开口就说这是高工作品、省级大师作品还是国家级大师的真迹。购买者也是根据作者职称来判断作品的升值空间。这成为收藏市场的一种“中国特色”。
分析
“按照职称和荣誉职称来买,这是不对的,”张守智教授说。
张教授认为,有些收藏家就是为了保值。哪个最有名、最有型,完全是按照后人给与的标准去买。保值,这还是农耕时代的观念。现在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以能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为最高标准。
现代人很多都喜欢青瓷。因为瓷器最好的标准是追求玉一样的质感,追求含蓄的光泽,不能玻璃感很强;另外,制造要精,成色要漂亮。
从人的生理上来说,强光刺激人的眼睛,不舒服,也增加人的疲劳。从人体工学上来说,追求玉一样的质感也是好的。中国人又把玉比作人格,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理念。
“任何瓷器收藏都应该能调节精神,看了舒心。装饰艺术是长期摆在固定环境中作为一种陈设,应该和环境协调,看了之后才能有舒爽的感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