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儿:瓷砖“瘦身”关系原料安全
2006-08-13
来源:陶城报
责任编辑:白秀芬
阅读:2055
7月30日,景德镇陶瓷学院院长周健儿率领全校中层以上48名教学骨干,赶赴中国最大、最发达的陶瓷产区佛山,展开为期6天的调研考察。在6天的行程中,周健儿一行,不但与当地政府、协会高调接触,而且深入科达、欧神诺、乐华、中国陶瓷城、华夏陶瓷城等一线企业实地考察,与佛山进行了零距离接触。
这是景德镇陶瓷学院建校以来首次大规模进入产区考察。院长周健儿出发前就为这次行程定出了调子:一是让陶院的教学骨干亲身感受中国陶瓷行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让这批深处陶瓷老产区的“学究”们亲身感受广东人对效率与速度的追求;二是通过对佛山陶瓷产区各个层面的深入了解,为陶院适时调整学科设置和科研方向寻找参考;三是通过考察,陶院将思考如何发挥高校优势,为产区、企业的品牌提升寻找到新的切入点。
景德镇陶瓷学院一行此行的目的达到了吗?这样深入一线的产学研互动模式会成为高校与产区间进行沟通的一种常态吗?对于行业“薄砖”的热议,占领行业理论制高点的陶院有着什么样的思考?8月4日,本报借景德镇陶瓷学院院长周健儿在佛山考察的间隙,就上述话题,对他进行了采访。
作为一名工程师,他同样需要具备美学欣赏能力,能够解构空间美学元素,而作为一名攻读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他也同样需要熟悉工程制造的流程,懂得工业设计的基本常识。
“复合型”人才是急需
《陶城报》:陶院如此大规模深入佛山实地考察,在陶院的建校历史上尚属首次。而在产区,目前已经呈现出一种非常明显的趋势,就是所有的资源都在向下沉,也就是说,企业对“如何将砖卖出去”比“如何将砖做出来”更为重视,更多倚重营销、策划及销售通路的建设,这一趋势会否影响陶院改变以工为主,以设计艺术和陶瓷工程为优势的传统特色,加强对市场销售与管理方面人才的培养,和陶瓷企业的市场需求做对接?
周健儿:我们一直高度关注对着行业的发展,关注行业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关注行业产品、技术、营销的国际化传播,所以我们为之展开了各种调查与调研。
高校必须具备这样几个功能,那就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在这个过程中,社会需求为上述三大功能带来依据与动力。当然,陶瓷学院作为国内唯一一所陶瓷专业院校,无法象工业类院校一样完全依据市场的需求,通过设置一些短、平、快的专业,为社会解决一些急需型人才,但我们十年前就有了营销、国际贸易等相关市场类专业,为企业输出了大批这样的专业人才。
我们现在更为提倡的是培养“复合型”人才,也就是“一专多能”,这样的人才才更适合市场的需求,企业的需要。作为一名工程师,他同样需要具备美学欣赏能力,能够解构空间美学元素,而作为一名攻读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他也同样需要熟悉工程制造的流程,懂得工业设计的基本常识。陶院从1998年开始加大了对学生“复合型”方面的培养,这当中的原因,也就是由于企业有这方面的需求,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企业的需求在科技创新上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围绕知识本身进行创新,寻找新的理论表述,二是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培养,这样学生就是最先受益者;三是依据企业的需要,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上进行攻关,充分利用我们已有的国家工程研发中心等孵化相关科研项目,以满足企业打造品牌的需要;四是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帮助解决。例如我们有不少校友在企业遇到一些技术问题后就及时回校做相关的复核。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创新产学研的新路子,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保姆服务,而不仅仅表现在人才培养上。
一是企业要建立绿色生产模式,用建立联合气站、管道输气的方式,解决陶瓷企业的清洁燃烧;二是建立集中的原料加工地和统一的物流形式,满足“大路”产品的原料供应,降低采购成本与运输消耗与污染。
佛山应走清洁生产
《陶城报》:陶院作为国内陶瓷行业的“黄埔军校”,为陶瓷行业培养、输送了大批专业的优秀人才,其中一些已经成长为陶瓷行业内优秀的企业家,成为陶瓷行业的脊梁,这为打通陶院与企业间的合作提供了方便,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但这也是给陶院带来了压力。如何使这些资源得到善用,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对陶院来说也将是一种挑战。
周健儿:目前在陶瓷行业活跃着大批陶院培养的优秀人才,他们当中的不少已经成长为陶瓷行业中优秀的企业家,为行业作出了杰出贡献,这是陶院的骄傲。正是他们的存在,不但使陶院与企业间的沟通更为方便,也为陶院发挥桥梁作用,在提升自身竞争力方面提供了帮助。这样的优质资源,在陶瓷行业中,是其它学校无法比拟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这样的资源优势,在产学研上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不但对企业,而且还可对区域给予辅导,展开一些软性课题的研究。
例如针对目前佛山陶瓷行业发展的实际现状,我们给佛山政府提出的发展建议是一是企业要建立绿色生产模式,用建立联合气站、管道输气的方式,解决陶瓷企业的清洁燃烧;二是建立集中的原料加工地和统一的物流形式,满足“大路”产品的原料供应,降低采购成本与运输消耗与污染。这样企业就可以专心于工艺、设计过程的优化创新,无须为其它“杂务”所拖累,减轻企业的经营压力。因为,从目前佛山陶瓷行业的特点来看,这个地区品牌提升的当务之急,关键就在于产业污染的减轻和能源、资源消耗的减轻。
当然,我们还将充分发挥陶业经济研究所的作用,为整个陶瓷产业的走向做出明晰的分析与规划,通过将各个产区间纵向与横向,国内与国外等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的对比,为国家陶瓷产业实现良性发展进行“拿捏”,提出建议,同时推动相关行业标准的科学建立,尤其是破除一些经验型的标准,推动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进而推动行业向节能降耗的方向发展。
在整个陶瓷行业,可以说设计人员中有1/4是陶院的毕业生,在相关设计(除了首饰设计)上担纲着主要角色,发挥了主流作用,我们将依托这样的资源,通过中国陶瓷产品设计中心,设立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等部门,为企业提升品牌提供设计服务中,完全可以由单一的产品设计服务上升到提供复合的、全方位的设计服务。这样一来,就无须陶瓷企业花非常昂贵的代价,请所谓的“洋”设计师来完成自己的工厂、展厅的设计,在家门口就完全可以实现。
当然,还有我们的检测服务。今年我们又购进了1000多万元的检测设备,目前企业使用的积极性非常高。今年下半年我们还准备上马一个中试车间,目的也是提高我们为企业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
“瘦身”是当务之急,这不但关系到整个行业的提升,而且还关系的陶瓷原料的安全。
瓷砖“瘦身”是当务之急
《陶城报》:陶院将企业的需求作为自身改革或寻求突破的市场依据,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放眼整个陶瓷行业,大家目前似乎更多的是在技术、工艺、设计方面进行兜兜转转,始终无法取得整个行业的大破大立。尤其在高成本、高能耗的重压之下,作为资源消耗性陶瓷行业,除了依靠传统的转产方式之外,似乎还需要在观念上先行,寻找到减少消耗与降低成本的办法,例如可以将砖做薄。
周健儿:当然,如何降低能耗、降低资源消耗,一直是陶院研究的方向。例如关于抛光砖废料就是一种资源,应该说是第一资源。如何将这种资源“变废为宝”都是我们瞄准行业所做的项目研究,并在这方面有了一定成果。同样的,例如我们为“超白砖”开发出的无公害熔块等。
目前陶瓷行业在社会上的形象不好,这当中最大的因素就是资源、能源消耗和生产过程的污染问题。在陶业发展过程中,产业转移是无法解决的根本问题,要实现节能降耗,实现资源的有限开采,瓷砖就必须“瘦身”。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瓷砖的“瘦身”在技术上已经成熟,但关键是市场的接受能力如何。这涉及到一个引导的问题,这就需要协会政府能够起而行之,可以邀请装饰装修企业现场演示,以通过中央电视台等强势媒体进行宣传,整个行业都应该将“瘦身”作为一项工程来抓。
将瓷砖做薄是大势所趋,这就象大家穿衣服一样,原来是非常厚实的棉布,后来发展到又轻又薄的合成纤维,当中的关键是一个观念的问题,是一个引导市场的问题。现在还有不少陶瓷企业固守着传统朴素的产品思维——将砖做厚,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陶瓷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它受传统的影响元素太多,同时中国陶瓷工业非常庞大,对社会的影响也非常大,所以“瘦身”是当务之急,这不但关系到整个行业的提升,而且还关系的陶瓷原料的安全。如果能够通过“瘦身”将节约出来的原料储存起来,将会为陶瓷行业的永续发展提供了保险。
本报记者 李自明
周健儿
景德镇陶瓷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毕业于上海华东理工大学陶瓷工程专业
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九五攻关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10项,现担任国家和省部项目5项。其中“轻质筑炉耐火材料”、“无公害灰釉研究”等科技成果已经转化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全国优秀新产品一项,申请批准专利一项,发表学术论文四十篇、著作二部。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