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Slogan

客服热线:400-115-2002

首页/新闻眼/融资以及模仿

融资以及模仿

2012-03-19 来源:《陶瓷信息》 责任编辑:sam 阅读:1148
0 0

      一

      一位在中部地区投资建厂的朋友跟我说,在当地那个欠发达的县城投资虽然用工成本稍低,招商入户政策相对优惠,但是,在融资方面,他们尝尽了苦头。

      那个皖东北的县城,金融机构依然固守着传统的经营模式,理念陈旧不变。放贷的程序严格冗杂,尤其对有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后知后觉甚至不知不觉、视而不觉!他们的放贷思路往往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斡旋于权钱利益交织的网络中,迫于压力和私利,选择性放贷;二是将资金贷给那些短期投机项目,求短平快流通;三是以放贷权参与(股)个别投机项目的经营活动;四是为地方政府项目及地方财政服务。这对于具备发展潜力和急需资金周转的微小企业,尤其制造企业的融资来说,是一种极大地不公平待遇。当前,刚刚闭幕两天的全国两会,亦多次提出了要关注微小企业的发展,重视微小企业在发展中的各种需求。但愿这一信号之后,能随之出台公平合理的融资政策及赋税政策,真正通过政策制定、程序优化、服务升级来达成助推微小企业发展的动力。当然,要真正实现这个愿望,要政府及金融机构发自内心地坚定信念,要快速推进决策及执行的办法,要科学制定扶持微小企业的融资额比例并坚定不移地发放到位!

      微(中)小企业绝大多数都是机制灵活、市场经营具有较大潜力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的负责人多为从基层做起,熟悉市场环境和生产流程的新生代企业家,在过去的岁月中,他们扮演着中国经济增长的“聚少成多”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及市场表现出的活力,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市场经济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就业助推器。

      在我的身边,相信在众多读者的身边,不乏这些敢于进取、勇于创新突破的微(中)小企业,我们期待着他们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中完美表演和大胆前行,也期待着政府政策、金融及税务部门对这些企业的关注、关心和扶持。更何况,这些关心和扶持,是一定会产生回报的!

      二

      曾经有一家X企业从Y企业“引进”人才聘为高管,并大规模将现有营销体系按照Y企业的模式进行改造。最终以失败告终,该位被引进的高管后来亦离开X企业。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一个路人皆知的老掉牙的道理——全盘照搬的抄袭和赤裸模仿,是行不通的。每个企业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机构设置和自身机能,都是独特甚至唯一的,他们的所作所为,被另一个不同的个体套用,怎么可能会产生同样的效果?故事中的Y企业具有强大而细致的生产体系,从采购到研发到生产到终端的布局,无不体现超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和产品品质稳定性,在终端亦通过纵横交错的营销网络提升产品的性价比,疯狂的门店体系犹如N条高速公路,将适销对路、品质稳定及高性价比的产品快速从工厂消化到各地市场。很明显,X企业不具备这样的基础条件,也没有神通广大的全盘复制能力,去实现他们的初衷。

      目前,仍有不少同行在将陶瓷行业与家电行业对比,声称家电行业怎样怎样优秀,怎样怎样残酷,怎样培养了人才,甚至有不少企业加大对家电产业的模仿和人才引进。但是我们进一步思索之后,家电和陶瓷两个行业本不具备发展模式的可比性。前者从零部件到产品输出,都有严格、统一的制造标准可依,产品除了外形设计和质量稳定性之外,整个结构和功能、性能几乎没有差别,这样的行业非常容易出现“寡头”。尤其在终端,家电产品在市场寄生的市场,基本被国美、苏宁两大公司垄断,而不像陶瓷建材市场遍地开花,一个城市可以有建材超市、传统市场、街边单店等,一个省会城市十个八个建材市场不奇怪,五个六个市场也不稀奇。如此产品输出终端,多为不同开发商,议价权和选择店铺位置的话语权,乃至促销活动的执行,都受到限制。而国美、苏宁不同,厂家直接与两大巨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产品输出只要与对方采购按数量跟合同发货即可,至于终端输出则交由国美和苏宁即可,他们的店开得再多,开得再密集,也不影响家电企业的成本。相反,终端建材市场越多,越密集,陶瓷企业和经销商就越头痛,成本压力越大。

      试想,我们在谈家电、模仿家电模式的时候,是不是该慎重?是不是该知己知彼、斟酌而后行?当然,引进人才无甚不可,优秀的人才是不会受产业模式而固化营销思维的。

中国陶瓷网二维码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您还可输入200个字
发表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

中国陶瓷网首页 新闻眼 品牌榜 招商馆 卫浴城 金岩奖 视觉 展会 活动 口碑 人才 选瓷砖 设计师

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周一至周六:8:30 ~ 17:30

中国陶瓷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