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建陶行业年中停窑期来了。
最近,越来越多陶瓷产区开始停窑了,有的陶企生产线全线停产,有的陶企则是部分生产线停窑,以减产为主。原因很简单,工厂订单几乎都“没了”。今年以来,建陶行业市场需求急剧下滑,以贴牌为主的代工厂订单量减少一半不止,以为自主品牌生产的陶企产销压力也相当大,排产非常谨慎,同时不会全线开窑。
由于产能严重过剩,去年刚开年建陶行业就打起了价格战,不少陶企接连降低瓷砖出厂价,吸引客户下单发货,避免库存积压的同时保证窑炉不停。虽然销量提升了,但利润承压甚至根本不赚钱。出厂价降了,终端市场的价格战打得更猛烈了,大家都不赚钱,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而到了今年,行情更差了,开年许多陶企轰轰烈烈点火的繁荣景象只是虚假的“泡沫”,行业人士透露4月份就有陶企开始停窑,因为降价的手段逐渐不奏效了。终端大部分经销商十几天才接到一个订单,再不敢压货,市场没需求,工厂没订单,窑炉开着烧钱,只能停掉。也有不少陶企选择主动停窑减产,灵活排产,避免因爆仓而降价销售。
对此,有业内人士喊话陶瓷厂家,“该停就停,停产不丢人,越撑损失越大”。
当下,建陶行业处于存量市场甚至缩量市场竞争,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陶企希望通过降价来扩大销量的经营思路无异于“自杀”。降价销售只能带来短期的生存空间,及时停窑停产去产能,通过减产保价的行业自律渡过难关,才是长久发展的正确做法。
这两年,由于猛烈的价格内卷,整个瓷砖市场的产品均价一路下降,而产品的整体质量也大幅度下滑,终端消费市场频频出现质量投诉纠纷。而造成这种景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在《瓷砖经销商麻烦大了!柔光砖翻车升级:消费者开始“提灯验砖”》一文中的评论区有经销商认为:
作为一个经销商,瓷砖出现了质量问题是第一个对接客户的,所以说选品牌和选质量是很重要的,我发现好多经销商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利润进货的时候比价格不比质量,导致生产商出的砖越来越差,大品牌找小厂代工,都是为了低价格,我觉得如果都去关心质量,是不是质量差的就没有市场了,整个行业也成了良性发展了呢。
事实上,由于瓷砖市场行情低迷,整个建陶行业无论是上游厂家,还是下游经销商,都在追求低价、低成本,以降价的方式求生存,直接引发了惨烈的价格战。
而许多消费者存在认知偏差,过度关注单价,对瓷砖花色、工艺、耐用性等核心价值认识不足,同时在预算压力下普遍倾向于低价产品,也给了低质低价产品生存空间。这看似合理的市场反应,却导致了市场上充斥着大量质量堪忧的低价瓷砖。
随之而来的便是终端消费者关于瓷砖质量的投诉量正在急剧攀升,R角、水波纹、高低不平、耐磨性差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投诉,首当其冲的压力落在了经销商身上。他们不仅面临繁琐的售后处理、高昂的赔偿和返工费用,更要承受客户信任瓦解、口碑崩塌带来的长期伤害。
关键是,这些因低价竞争而产生的质量问题,其损害绝不会止步于经销商,冲击最终会传递到上游厂家。
首先是陶企的经销渠道信任关系破裂。经销商在承受巨大压力后,对厂家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必然大幅降低,合作意愿减弱甚至终止。其次是陶企的品牌形象受损。由质量投诉引发的负面舆情会重创品牌声誉,“质量差”的标签一旦贴上,再想扭转就异常困难。
总而言之,价格竞争的背后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游戏: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尽管价格战确实是行业绕不开的话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品质才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市场最终认可是不是价格,而是价值。
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最终会以产品的耐用性和美观性来评判其价值。产品的品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没有可靠的质量保证,任何商业模式和营销策略都是空中楼阁。
降价并非“解药”,而是陷阱。无底线地追求低价,只会将自身拖入“成本下降—品质下降—投诉上升—售后成本上升—品牌价值下降—市场竞争力丧失”的死循环。
回归价值,方能走出困境。主动减产保价、理性经营是面对寒冬的务实选择,并不可耻。比硬撑更危险的是,在降价路上迷失方向,牺牲了核心的产品质量。
对厂家而言,无论压力多大,都应把产品品质放在首位。这意味着必须加强研发投入、严格执行生产标准、优化品控流程,以质量筑就竞争壁垒。
对经销商而言,选品时比起“价比三家”更需“质比三家”,要主动关注产品质量报告和口碑,选择在品控上有所坚持、能提供可靠保障的品牌合作。
在建陶行业,陶企和经销商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从沉迷于低价的陷阱中清醒过来。那些只想“卖低价”、不愿(或没有能力)提升产品价值的厂家和经销商,理性退出及时止损,或许才是市场良性回归的开始。唯有坚持品质、提供真实价值,才能真正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穿越寒冬,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