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陶瓷20年“洗牌”最终尘埃落地
2006-05-19
来源:许侨欣
责任编辑:文东
阅读:1852
泉州陶瓷经过近20年的发展,优胜劣汰,顺应市场,至今已经形成特色,步入更为理性的发展轨道。
泉州陶瓷的发展史可追溯至距今1700多年前的历史,是我国的陶瓷发源地之一;而现代陶瓷业的发展,则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起。
当时正是各类商品紧缺的时代,只要生产得出来,就卖得出去。于是,泉州产建筑陶瓷一度在国内市场上所向披靡。至上世纪90年代,泉州陶瓷红极一时,后来逐渐淡出市场的汇源、东方、万通、中辉、新盛、美亚等建陶集团企业,便是那个时期的代表。
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泉州陶瓷开始遇到困境。由于越来越多的人看到陶瓷业有利可图,争先恐后地开办陶瓷厂,一段时间内泉州出现了上千家陶企,造成空前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企业的竞争又都是同质化的竞争,从产品到管理再到营销都极其相似,大规模的价格战随即爆发。
与此同时,由于从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泉州陶企的盲目扩张造成了严重供过于求的不良局面。这造就了当时一句极为经典的话:“泉州陶企仓库积压的产品,足够国内市场消费十年“。于是一场行业大“洗牌”来临。
大洗牌后,泉州陶企变得更加理性地去看待发展,更多的企业把目光盯在外墙砖这一利润虽然相对较低、国内竞争对手少的领域,从而迎来新的发展时代。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