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产业集群,强县富民。1-6月,全县GDP实现15.3亿元,同比增长13.3%;全县瓷砖产量达1.09亿平方米,产销率97.5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2212.7元,同比增加448.2元。
一个传统农业县,何以在较短时期内,集聚如此庞大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构建起活力四射的陶瓷产业集群?夹江惊人的“蜕变”引人关注,被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称为“夹江现象”。在“放”与“养”中壮大
产业集群的崛起,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实践中一路走来,夹江人感触颇深:陶瓷产业集群的崛起,离不开促进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转化的灵活机制;离不开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雄心壮志;离不开敢为人先,勇向高处攀,誓于先进化的顽强拼搏;离不开创业兴业成大业的良好发展环境。
“门庭冷落车马稀”,曾是农业县夹江的真实写照。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谈何容易。欲跨步发展的夹江人被一道“坎”挡住脚步。“面对这道‘坎’,若用眼看,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若用斧凿,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夹江人在实干中探索。1987年4月16日,蟠龙乡罗华村村民陈长富等几位村民筹资67万元,建起夹江县第一家瓷厂,点燃了“西部瓷都”的第一把炉火。正苦苦寻求产业支柱的县委、县政府经深入论证,果断地把发展重点盯在了陶瓷上。
“幼苗”初长,县委、县政府精心呵护。1995年,在全省率先成立民营企业管理局,出台了税收、土地、资金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放水养鱼”,精心培育陶瓷产业。好政策在民间迅速“发酵”:民间资金大量涌入,陶瓷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产量节节攀升,到1999年已达到年产1亿平方米的规模,产业特色和优势显现。在“逼”与“引”中做强
陶瓷产业规模做“大”,但并不等于做“强”。如何走出陶瓷产品“低水平发展”的格局,抢占市场制高点?夹江对粗放型的陶瓷产业用“逼”与“引”的战略进行改造。2000年6月,广东先进陶瓷企业“奥斯堡”落户夹江,接着,有“世界级航母”之称的“新中源”携2.5亿元巨资来夹江“抢滩”,随后,另5家广东现代化陶瓷企业也迅速跟进。沿海陶瓷企业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高档的产品,给本地陶瓷企业形成强大冲击力,惊呼:狼来了!
面对外地企业的冲击,本地企业纷纷被“逼上梁山”,投入资金、引入技术、引进人才、开发新品,力求尽快“脱胎换骨”,与沿海先进企业争高下。本土企业“新万兴”公司面对沿海产业“大兵压境”,不甘示弱,迅速投入资金建设高档瓷砖生产线;“建辉”公司迅速壮大为集陶瓷新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建陶企业……很快,“米兰诺”等一批敢与“新中源”等国内先进陶瓷企业集团“抗衡”的本土企业方阵迅速形成。目前,全县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0多家,拥有国家级和省级知名品牌近10个,中高档陶瓷产品源源销往国内及中东、中亚、非洲等广阔市场。在“积”与“聚”中迸发
百家现代化陶瓷企业云集夹江,构成资金、技术、人才及配套产业的高度聚集,形成强大的产业凝聚力、科技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产生“1+1>2”的产业集群效应。
夹江陶瓷产业活力四射,相关配套产业方兴未艾,仅外地到夹江为产业提供配套服务的办事机构就有100多家。如今,陶瓷产业的每个环节,都有几十乃至上百家相关企业提供专业服务,涌现出“业源包装”、“华艺”、“明珠”等一大批年产值上1000万元的配套企业。统计显示,夹江陶瓷产业集群集聚从业人员达6万多人。其中,本县从业人员达5万多人,年劳务收入4亿多元,其余1万多人来自省内及广东、安徽等地的科技及营销人才。夹江一举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屈指可数的劳务输入县。
产业积聚、新品迭出。在夹江,几乎每天都有新产品新品种问世。新中源公司斥资安装DDN数据网,实现产品花色品种网上传输、修改、销售,已有10多亿元适销对路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售到了国外。新项目的实施、新技术的运用、科技人才的聚集、新产品的研发,使夹江产业集群不断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2004年,陶瓷业实现销售收入28亿元,对全县税收的贡献率达70%。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