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买瓷砖(或其他家居建材产品)千万不要报小区名字”这样的话很多人应该都听过,但它在网上尤其是某书平台居然有那么高的流量你敢相信吗?
今天,中陶君就来扒一扒这个话题。
为什么消费者买瓷砖时不能告诉瓷砖商家自家所在小区的名字(实际上不止是小区名字,还包括楼栋号、单元号、房号甚至是个人联系方式;为了方便理解,下面干脆称之为个人信息)?
经过多平台搜索并请教个别瓷砖经销商,中陶君归纳总结出了其中可能的三个原因:
一是可以避免价格差异。瓷砖商家可能会根据消费者所在小区的档次或装修热度调整瓷砖的报价,一般情况下新小区或高端小区的报价一般会更高;此外,不同小区可能存在区域定价策略,消费者透露小区名字可能导致自己无法享受统一的优惠价格。
二是可以防止被锁单。大品牌的门店可能存在锁单现象(所谓锁单,按照家居建材等行业的不规范做法,指消费者在某家店铺确定购买意向并提供个人信息后,该店铺通过系统记录或与厂家的协议,将消费者的订单锁定在本店,限制消费者在一定区域内无法从其他店铺获得相同产品的优惠或更低价格;然而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锁单,真正的锁单必须建立在消费者交了定金或订金至少是明确达成了购买意向的基础上)。消费者一旦将自己的个人信息告诉瓷砖商家,系统就会记录该订单归属门店,后续即使找到同款瓷砖更低价的购买渠道,也可能因为被锁单而无法购买。
三是可以减少信息泄露风险。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属于隐私,如果被泄露出去,就可能被用于商业营销或其他用途,甚至存在被非法共享或滥用的风险。
那为什瓷砖商家要了解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呢?
通过同样的方式,中陶君总结出了其中可能的五个原因:
其一,为了计算瓷砖运输成本、用量和促进成交。瓷砖商家之所以想了解消费者所在小区的名字,很可能是为了得知其准确位置,以估算瓷砖的运输成本,从而合理确定瓷砖的报价;也有可能是为了进一步了解消费者家的户型,以便计算瓷砖用量;还有可能是看看消费者所在的小区有没有已经购买其瓷砖的客户,如果有的话,一来可以酌情调整瓷砖报价,二来方便让消费者去看瓷砖的应用效果。瓷砖商家带着以上几种目的询问消费者所在小区的名字和房子户型无可厚非,但若还想进一步了解消费者家的楼栋号、单元号、房号甚至是联系方式,目的可能就没有这么单纯。
其二,为了维护区域价格体系和市场秩序。站在代理了正规品牌的瓷砖商家的角度来看,锁单有助于其履行经销应尽的义务,防止消费者在不同门店间反复比价、压价,确保各门店按统一规则经营,以维护区域价格体系和市场秩序,保护品牌的利润空间。很多大品牌就是这样做的。
其三,为了实现差异化定价,追求利润最大化。瓷砖商家可能会通过了解消费者所在的小区初步判断其经济承受能力,从而对不同小区的消费报出不同的价格。这种“看人下菜碟”的报价策略,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成交,实现利润最大化。
其四,为了防止消费者比价与跑单。近年来,由于需求持续萎缩、产能严重过剩,瓷砖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消费者通常会货比三家。对于瓷砖商家而言,只要掌握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并录入系统,即使他们再去同品牌的其他门店,也无法享受更低的价格,这就相当于提前锁定了客源,确保了成交率,避免了价格战和内耗。
其五,为了维护带单合作关系。一些装修公司、设计师或工长与瓷砖商家保持着带单的合作关系,如果其客户即消费者在瓷砖商家店里购买瓷砖,这些带单方就能获得相应的回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回扣。瓷砖商家掌握消费者个人信息并锁单,可以确保回扣能准确结算给对应的合作方,达到维护带单合作关系的目的。
对于消费者购买瓷砖时因透露了个人信息而被锁单的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很多消费者虽然没有被锁单的经历,但都相信现实中确实存在这种现象。而现身说法的消费者也很多,均表示自己的确遭遇过锁单,并且表达了对此种行为义愤填膺的态度。
一位消费者在某红书上发布了一则题为“被锁单还自私上门‘探访’”的笔记。TA在笔记中表示,“说真的,有没有新闻媒体或者明年315打假干脆把瓷砖行业的锁单给曝光吧!这些行业利用区域保护漏洞干扰消费者自由购买权不说,在跟你们没有任何交易的情况下怎么还扫楼私自去业主家拍照啊?大不了我不买你这个牌子,居然还敢上家拍照,这算什么啊!”
不少瓷砖经销商对锁单现象是否存在持否定态度,有的人是直接不承认,有的人则委婉表示自己卖了很多年的瓷砖第一次听到锁单之说。但也有瓷砖经销商现身说法,说瓷砖市场上的确存在这种现象,被粉丝夸为良心商家。
综上所述,中陶君认为锁单现象在瓷砖行业肯定是存在的,瓷砖商家的锁单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的确会侵犯消费者的选择权等权益。
至于说瓷砖商家该不该询问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以及这种做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就见仁见智了。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哪一个行业的商家,唯有诚信经营、真心待客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而耍心眼、玩套路则只会损耗好不容易积累的信誉和口碑。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