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拯救石湾公仔
2006-07-27
来源:珠江时报
责任编辑:白秀芬
阅读:2151
核心提示 “石湾瓦,甲天下”。在佛山首批国家非遗项目中,石湾公仔显得“与众不同”,它已成为年销量达1亿元的工艺品产业。但是,其传承与发展同样面临困境:微雕、胎毛技艺和贴塑等3项传统的石湾陶艺绝活后继乏人濒临灭绝;家庭、师徒传承方式制约艺术的交流与发展。对此,有关专家提出,建立学校、开办培训班、组建陶艺研究中心等设想和尝试,应该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现状]
3项传统绝活后继乏人
石湾公仔申报“国遗”领导小组副组长、石湾美陶厂副总经理陈月华介绍,目前佛山已有近10家大规模的企业和200多家小作坊在生产石湾公仔,年销量1亿元。并先后出现了7位中国工艺美术师、4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以及一批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陶瓷艺术大师。
但微雕、胎毛技艺和贴塑等3项传统的石湾陶艺绝活后继乏人。陈月华说,微雕作品从构思到造型,整个过程全部由作者独立完成。但这项技艺的技术含量高,作品完成后又难以复制。年轻人市场意识强,对这门底蕴深厚的技艺不“感冒”,目前继承的人已是寥寥无几,这门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传承方式不利发展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馆长黄鉴说,石湾陶艺技艺的传承仍以传统的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为主。在陶艺市场好的时候,传统技艺可通过这种方式传承下来,假如市场萎缩,将难以提高陶艺技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经济原因,石湾公仔市场陷入低潮时期,陶艺技艺也陷入低谷期,一些传统的陶艺技艺因此陷入濒危状态。
陈月华也表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家传方式,及师徒相承的传承方式都对陶艺的发展有所制约。另外,目前陶艺师们都是在独立的工作室创作,他们所采用的题材、惯用技法,一般都是封闭式的,不利于大师们的沟通,也不利于地方与外地的沟通。
[出路]
办陶艺学校组织青年学习
陈月华与黄鉴均认为,要使传统的陶塑技艺,尤其是濒危的技艺发扬光大,应打破传统传承方式,加强培训后来者。陈月华表示,目前陶艺大师们经常开一些培训班,对青少年进行培训。部分大师受佛山市教育局邀请,参与编纂《中小学生陶艺教艺》,将石湾陶艺纳入中小学校课程。目前,陶艺课程已在佛山一小等多个学校推行。
黄鉴建议,应打破传统传承方式,办一个陶艺学校,组织青年学习,把这些濒危的技艺发扬光大。或是组织一个陶艺研究中心,挖掘一些现在已灭绝的技艺,恢复传统,并把目前已濒危的技艺传承下来加以发展。
创新使传统技艺焕发活力
据陈月华介绍,当代陶艺大师刘炳通过创新,将传统的“啄毛技艺”发展为“绒毛技艺”。去年刘炳制作沙皮狗时,经过几个月的尝试,用硬毛笔对沙皮狗进行开毛,结果产生了很好的“绒毛效果”。大师黄松坚继承了瓦脊公仔的“贴塑”技艺,并将其发展为“新贴塑”,即通过艺术创新,将贴塑技艺运用于案头陶瓷作品的创作,使贴塑技艺重焕光彩。
黄鉴表示,陶艺要发展,应适应市场需要,并探索更高的技艺,例如,在陶瓷质量方面,可研究如何提高材料,改变目前陶瓷仍易破碎的状况。技艺方面,既要挖掘传统,也要与新手法完美结合。陶艺形态不光要继承传统,还要继续探索,寻找古今中外融在一起的道路,使陶艺产业兴旺起来。
[非遗推介]
俗称“石湾公仔”的石湾美术陶瓷,其产生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有五千年历史,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支奇葩。石湾陶民以岭南人的兼容性,学习北方名窑的优点,形成石湾公仔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是民窑生产,创作方式不受约束,构思不拘一格,题材广泛,并充分吸收了国画写意笔法的精髓,强调概括和夸张,具有造型生动传神、釉彩浑厚朴实的特点和具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
[非遗故事]
爬上祖庙临摹瓦脊公仔
石湾瓦脊公仔是岭南传统建筑瓦脊上的一种装饰,它运用贴塑手法塑造形象,别具一格。石湾陶艺大师黄松坚把瓦脊公仔从建筑装饰嬗变成人们案头陈设欣赏品,但又保持“瓦脊公仔”贴塑手法创作,把“瓦脊公仔”的手艺发挥得淋漓尽致。
今年66岁的黄松坚18岁就考进佛山艺术学校来到佛山,1959年考进石湾美术陶瓷学校,开始学陶艺。黄松坚对佛山祖庙的瓦脊公仔很感兴趣,但他注意到,平时运用瓦脊公仔进行案头作品创作的并不多,黄松坚只能靠自学。
上世纪60年代初,祖庙大修,黄松坚爬上祖庙屋顶临摹瓦脊公仔。黄松坚前后花了三四个月临摹了“杨家将”、“牛郎织女”等瓦脊公仔,掌握公仔的造型、技艺等特点,并用心琢磨体会瓦脊公仔真正的灵魂所在。除此之外,黄松坚又搜集了相关装饰资料,又研读了相关理论书。每个周末,黄松坚都待在工作室里。
1962年,黄松坚创作了运用贴塑技艺的处女作———《吹箫仙女》,作品出来后,曾参加香港举办的第二届亚洲艺术节展览,并被台湾的《艺术家》杂志当作封面。之后,黄松坚又运用贴塑技艺创作了《春满人间》、《春夏秋冬》等系列作品,成为把瓦脊公仔从建筑装饰嬗变成人们案头陈设欣赏品系列创作的第一人。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