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中国是一个陶瓷大国,有着厚实的传统文化底蕴,在世界陶瓷艺术史上留下辉煌的篇章。只要谈起中国陶瓷,无论是谁都会不约而同地,闪现出材料精美,制作精微,画面精致的一系列熟悉的形象和动作,特别容易让人联想起的是宜兴紫砂茶壶和景德镇的青花瓷瓶。紫砂茶具之所以在宜兴陶器中最为有名,除了它的泥料和装饰语言都较为特殊,尤以其独特的手工成型在偌大的陶艺王国里显得出类拔萃。传统制壶手法中揉、搓、拍、切、划、刮、压、挖、挑、接、光等一系列动作的连续性,那传统装饰中的古代人物、山水、花鸟和工整对称的图案样式以及最终构成的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审美图式及造型规律所引发的联想,常常使我们流连于幻觉中,让我们几乎忘却了对现实的关照,感受着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国人已习惯把陶瓷艺术的认知理解直接倾注在中国特色的书画装饰和工艺特色上了,可是,被忽略的陶瓷文化的另一个紫砂文化却以自身的发展正走入千家万户。
紫砂民间瓦罐汽锅-紫砂锅
陶艺工作者们在创作中往往将艺术和技术不露痕迹地糅合在了一起,体现在技术上的一次次革新,[如泥色、釉药、烧成等],也都倾注了最大的关注,但无形中模糊了技术和艺术的界限,在追求至善至美的探求中,却将艺术创造远置于技术革新之后。在厚重深邃的文化基石面前,我们似乎只有依仗着她向前行走才觉得踏实。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对于技术的勤学苦练,孜孜以求和对于创造的畏惧心理逐渐形成的惰性甚至是回避,对于技术有所得的欣欣然和那满足了经验积累的快意,掩盖了我们的陶艺创作乃至生活中缺少成功与失败、亢奋和痛苦的创造冲动。
平日有遐,经常拜读各紫砂专家、行家的经典之论,颇受教益,今结合学习心得,并积数十年工作经历和亲持紫砂之感受,就紫砂形制的创作设计,谈些肤浅认识,以博引玉之鸣。
一、宜兴紫砂器创作的基本特征
砂壶形制,自发端以来起点与其它工艺美术品而言,相对较高。原因有三,一是紫砂陶源起于明代中叶。其时,中国的工艺品的发展已进入成熟期,金、玉、青铜、石、竹、木等及各种民间工艺已呈百花齐放态势,各类精美工艺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紫砂艺人的创作思路,我们在传统的紫砂茗器中可以看到象葡萄壶、南瓜形壶、如意形壶、云龙壶、竹节形壶、玺印类壶等砂壶他们的形制及技艺方面就有以上诸多工艺品中的借鉴和运用;二是紫砂器的创作具有浓重的人文色彩。而知识分子对艺术的感悟往往善于去粗存精而领引潮流,采其长者而扬之,取其善者而用之,所以,传统茗器诸如曼生十八式、圣思桃杯、鸣远小品,无不体现文化人介入砂壶创作的独特之长;三是长江三角洲的文明在整个华夏文明中所体现的高度发展的态势。虽然江南一带的文明稍晚于北方,但自蛮荒之境,得遇开发,其文明发展的程度,借助优越的自然地理优势而神速发展。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能工巧匠砂器艺术依托这一优势得以长足发展。民问艺人诸如时大彬等利用江南绝佳山水和物产资源,创作了诸多茗器,从而丰富了砂壶的创作思维,拓宽了砂壶的创作渠道。综上所述,紫砂壶艺术虽属大器晚成,而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二、宜兴紫砂创作的基本方向
任何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与时俱进的发展和创新。近年来,紫砂艺术在发展中壮大,在壮大中提高。就工艺精良而言,几近无可挑剔的境界。品种类型之多,装饰形式之美,可谓登峰造极,使宜兴紫砂的工艺之美更为广泛的流传和应用。从而为地方经济的建设带来了动力,这是令人欣喜的一面。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