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瓷收藏内外“两重天”
2006-08-21
来源:上海金融报
责任编辑:白秀芬
阅读:1829
中国古瓷器在海内外拍坛上一直十分抢眼,买家蜂拥而至,拍价屡创新高。但如果仔细辨别的话,会发现在国内瓷器拍卖专场上,拍卖成交价名列前茅的往往不是青花瓷,就是粉彩瓷,而作为瓷器中的重要门类———五彩瓷始终默默无闻,不要说成交价,就是起拍价也大大低于青花瓷和粉彩瓷。
与此相反的是,五彩瓷在海外拍卖市场却大放异彩,已成为各大藏家重金争夺的“宠儿”,迄今为止,有许多拍卖纪录都是海外拍卖会所创造的。市场人士认为,五彩瓷在海内外拍坛上出现如此悬殊的冷热状况,与内地缺乏真正的藏家以及在收藏群体心目中地位不高,有着极大的关联。
精品流失海外
据专家介绍,五彩瓷曾在明清两代出现过制作高峰期,许多官窑瓷器主要来自于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和清代康熙时期,两者风格相近,但又各具特色。从流传下来的御窑瓷来看,明代宣德的青花五彩瓷可以代表这一时期的风格特征。不过,从历史记载来看,宣德官窑的五彩瓷一般藏家已难以见到,当然更谈不上大规模的收藏。
一些行家分析认为,中外藏家对五彩瓷的分歧态度始于明万历时期。当时,许多五彩瓷销往日本后,不仅深得日本当地一般人士的喜爱,而且被上层人士和专业收藏家所珍视。进入清朝以后,日本人更加痴迷中国产的五彩瓷,许多人不惜重金求购,并掀起一股五彩瓷收藏热潮。
反观国内,绝大多数藏者几乎只关注青花瓷,他们普遍认为,青花瓷才是真正的主流瓷器,而五彩瓷只能处在末流,因此人们大都持不屑一顾的态度,并且这一观念一直影响到现在。还有专家认为,清康熙时期,大量五彩瓷被销往日本和欧洲等地,由于许多精美瓷器流落于海外,国内一般藏家难以鉴赏到上好的五彩瓷,因而无法激发他们的收藏欲望。
市场反差极大
五彩瓷在海外拍卖市场上,一直受到买家的高度关注,凡有精品或珍品出现,竞拍气氛异常热烈,有些场景令人难忘。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要数2000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了,一件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经过多次竞价,最终以4404万港元成交,一举成为当时成交价最高的中国瓷器,也是五彩瓷拍卖至今最高的价格。
尽管以后五彩瓷在拍坛上再未出现如此疯狂的一幕,但是它的价位基本上处于400万元以上。例如,在200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明万历五彩龙纹出戟花觚以474万元成交;在2005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明万历五彩荷塘鸳鸯图蒜头瓶以428万元落槌;在今年举行的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一对清康熙五彩果鸟图碗以549万元成交。
而在内地拍卖市场上,五彩瓷根本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市场地位,投资者基本上对五彩瓷予以冷淡态度,不光应拍者寥寥,实际成交价更是低于海外市场。目前,像一件清雍正五彩山水人物笔筒,仅以220万元成交;而明万历青花五彩人物图盖罐,则以121万元低价成交。海内外对五彩瓷的“冷暖”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