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Slogan

客服热线:400-115-2002

首页/新闻眼/皇宫里也有青花瓷“仿品”

皇宫里也有青花瓷“仿品”

2006-08-22 来源:深圳商报 责任编辑:白秀芬 阅读:2175
0 200
       故宫博物院和深圳商报联合推出每周一集敬请关注  

       皇宫里也有青花瓷“仿品” 
 
     【本报讯】清新雅致、质朴纯真,素有“国瓷”美誉的青花瓷,最能代表中华民族含蓄内敛的审美时尚,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的吕成龙副主任告诉记者,在故宫35万件藏瓷中,大部分都是青花瓷,它们基本上反映出青花瓷全盛时期的发展面貌。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瓷究竟能否区分开来?我国青花瓷作品缘何多见伊斯兰风格的装饰?本期记者将随着故宫专家指点探访青花瓷的历史。 

      永宣青花瓷断代成为业界难题 

      青花瓷发展到明代,成为景德镇彩绘瓷生产的主流,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瓷业史上产量最高、应用最广、最博大也最平实的釉下彩品种。“当时的官窑代表了明代青花瓷的最高水平,但是当时流传着‘无贵贱通用之’的说法,也就是说明代的青花瓷,对内通行全国上下,对外行销世界各地,上至天子下及庶人,雅俗共赏。”吕成龙告诉记者,明代的青花瓷,当属永乐与宣德时期的青花瓷为冠,但是关于永乐与宣德青花瓷的鉴定却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难题。 

      “永、宣两代之间的洪熙帝朱高炽在位只有10个月,两代相距如此之近,加之宣德帝基本上继承了永乐帝制定的国策,致使永、宣两朝的社会习俗无明显变化。表现在瓷器生产方面,由于景德镇御器厂的生产连续不断,造成永、宣青花瓷风格大致相同,青花色泽浓重艳丽,纹饰有洇散现象,且有凝聚成的氧化铁结晶斑点,因而历来有‘永宣不分’的说法。”吕成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了几大可以区分永宣瓷器的窍门,那就是永乐青花写款的极少,永乐青花瓷藏品中仅有四件压手杯的碗心有“永乐年制”四字青花篆体款识,而宣德青花瓷则写款的较多;相同器物永乐的胎体较宣德的略轻;永乐修坯工艺较宣德细致,讲究‘净里儿’(器物釉面与外壁一致);永乐青花进口料的晕散程度较宣德重一些。此外,他还指出,虽然永乐执政时间是宣德的两倍之多,但是遗存至今的青花瓷数量却不及宣德的三成,数量的悬殊使得永乐青花瓷愈发珍稀名贵。 

      青花瓷发色借郑和下西洋东风 

      永宣青花瓷的成就由造型、胎釉、纹饰、款识等诸多方面的因素组成,在这其中,青花的发色起到了关键作用,一种进口的氧化钴青料——苏麻离青,减少了青花中紫红色调,同时使青花的色泽蓝中闪绿,在适当的火候下烧成一种近乎于宝石蓝鲜艳而前所未有的色调。 

      “谈及永宣青花瓷器所使用的青料,不能不谈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青花瓷居然和郑和有着密切的关系?吕成龙介绍道,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郑和率领万人使团先后七次远航西洋,郑和每次出海都携带了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和铁器,而郑和船队也将各国进呈明朝的贡品和易来的土产带回中国,在诸多土产物品中,就包含了与青花瓷烧造最为密切的苏麻离青。而且一般的入明进贡使团多搭乘郑和的船队往返,同时,郑和的出使海外,也使海外市场对青花瓷器的需求量猛增,极大地刺激了官营瓷业的发展。当郑和的下西洋活动停止时,青料的进口也随之基本停滞,据史记载,只有宪宗的唯一一次进贡,而且与永乐相隔了40多年。 

      明代青花瓷为何多见伊斯兰装饰? 

      就瓷器的装饰而言,自汉唐以来与域外文化的相互融合中一直都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完全模仿的装饰多是局部或点缀,惟独永宣青花瓷器由于历史、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在与伊斯兰文化的相互融合中,出现了短暂的以外来文化为主体的倾向。据专家介绍,当时中国文化交往的主要对象是伊斯兰世界,而白地蓝花的装饰效果寓意纯洁高尚,深受帖木耳帝国和伊斯兰世界的喜爱,广泛地生产这种青花瓷器来迎合伊斯兰巨大的消费市场成为必然。一般来说,永宣青花瓷器上带有伊斯兰风格的花纹多为抽象的夸张和变形,采用源于西域的花果植物,其中缠枝花中的西藩莲十分常见。 

      皇宫里也出青花瓷“仿品” 

      康熙年间,景德镇的官窑御器厂已经得到了完全的恢复,大量的青花瓷器问世,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看到一些款识标注为“大明嘉靖年制”、“永乐年制”……的青花瓷时,它可不一定就是本朝的青花瓷,很有可能是清朝的仿品,甚至还有款识为“大清康熙年制”、实则为光绪年间制作的青花瓷,但是这些瓷器又确确实实是出于官窑的皇家之物,这是怎么回事呢? 

      吕成龙解释道,由于皇帝的爱好或出于某种传世器物稀少的原因,存在由官窑仿制前朝器物的现象。据历史记载,明代永乐、宣德皇帝,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对文物都非常喜爱,都曾下令仿制过历代的名瓷。北京、台北两个故宫博物院现都存有明代永乐、宣德仿宋代名窑的作品,如明永乐仿龙泉釉尊、三系盖罐,明宣德仿汝窑盘等。清代官窑也大规模仿烧过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器物。同时明清两代还出现了后朝仿前朝的产品,如嘉靖仿永乐、宣德的,万历仿成化的,光绪仿康熙、乾隆的等。 

      相关链接 

     “窑神”与青花大龙缸 

     “从明万历36年至清康熙早期,是青花瓷发展的转型期。”吕成龙称,在这一阶段内,官窑开始衰落,民窑逐渐兴盛,而民窑缘何有了大的发展,这其中还有一个关于“窑神”的传说。瓷器的成败、好坏取决于火,因此,窑神,或者说火神,是瓷业工 

      人顶礼膜拜、需要虔诚地去信奉和祭祀的。窑神究竟是谁?吕成龙告诉记者,相传在公元1599年明朝万历年间,主持景德镇窑务的太监潘相为给皇帝烧造青花大龙缸,瓷工日夜赶制,备受煎熬,随着期限的临近,龙缸迟迟未烧成功,此时一位名叫童宾的窑工不忍众瓷工再受鞭笞,愤而投身窑内熊熊烈火,火熄之后,龙缸奇迹般地烧制成功,神宗皇帝据此封童宾为“风火仙师”。童宾投身窑火后,当地引发了民变,民众将官窑厂一把火烧掉,而由此民间窑厂也就越发兴旺起来。后代窑工为纪念这位舍己救人的先辈,把童宾称为“窑神”,遇上窑上盛事都要祭拜这位“窑神”,祈求“窑神”保佑窑火兴旺、窑工生活富庶,到现 

      在民间仍然保留了这样的传统。 

    “太平窑”的故事 

      据悉,景德镇过去有一种习俗,每逢中秋节晚上,大家都要在明亮的月光下烧“太平窑”。“太平窑”是搭在地上的一种象征性圆筒窑,用一只只烧瓷器时用过的圆瓷渣饼垒成,大的高一丈,小的也有三四尺,中间烧柴火,火焰冲天。太平天国期间,太平军曾几度进入景德镇。有一次,太平军辅王杨辅清又来攻打景德镇,镇上清兵要窑工们把几百座窑和窑囱都拆了,用窑砖垒城,以阻挡太平军。窑是窑工的命根子,窑工们抵死不拆,清兵大怒,把这些窑都一个个炸掉了。这时太平军攻入,清兵四散逃命。为了帮助窑工们重建家园,太平军开官府库散发粮食救济百姓。老百姓感激莫名,正好中秋节来临,大家就在沙滩上搭起了一个个太平窑,烧起了熊熊窑火,同太平军将士同庆佳节。从此,这个习俗就一直延续下来。(姜媛)  

中国陶瓷网二维码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您还可输入200个字
发表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

中国陶瓷网首页 新闻眼 品牌榜 招商馆 卫浴城 金岩奖 视觉 展会 活动 口碑 人才 选瓷砖 设计师

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周一至周六:8:30 ~ 17:30

中国陶瓷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