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Slogan

客服热线:400-115-2002

首页/新闻眼/消费者大量投诉、国家出手整治!陶企和经销商这么干再无出路

消费者大量投诉、国家出手整治!陶企和经销商这么干再无出路

2025-07-30 来源:中国陶瓷网 责任编辑:刘思桃 阅读:1714
0 26

近年来,受建陶行业市场规模急剧下滑、行情萎靡不振等因素影响,瓷砖市场不断出现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有的甚至上升到违法的程度。

日前,宁德市市场监管局发布了一则关于“某瓷砖建材店发布违法广告不予行政处罚”的典型案例。

案例显示,2024年10月28日,当地市场监管局根据举报线索依法对某建材店进行现场检查,发现当事人在其店铺招牌上发布标注“市场最低价”字样广告。当事人为清理销售店铺内仓库存货,于2024年10月下旬在其店铺正门的招牌上发布一则标注“各种瓷砖 市场最低价 现金交易 互惠互利”的广告,其中“市场最低价”字样涉及信息的绝对化用语,属违法广告,涉案广告发布时间为2024年10月下旬至2024年11月6日。

当事人已于检查当日对涉案广告内容进行撤除。经调查,当事人属于初次违法,发布违法广告不属于特殊情形且违法时间持续较短,未造成危害后果。市场监管局依法对当事人作出不予行政处罚决定,并依法对当事人进行教育。

虽然这一起事件由于当事人初次违法且未造成严重后果而没有被处罚,但作为市场监管局发布的监管执法典型案例对所有陶企及经销商依然具有警示作用。随着国家加大力度整治“内卷式”竞争,建陶行业部分陶企和经销商惯用的典型违法违规行为将越来越寸步难行。

 

国家坚决整治

瓷砖市场深陷内卷式竞争

今年,国家正式打响“反内卷”攻坚战,从中央文件到法律修订,再到行业整治,一套组合拳密集打出:

3月16日,中央发布《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将“保障休息休假权益”放在首位,严禁违法延长工时,意图切断“加班=绩效”的内卷逻辑;

6月27日,新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通过,明确禁止低于成本的恶性价格战、刷单差评等行为,10月15日起施行;

7月1日,中央财经委会议定调,依法治理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点名汽车、光伏、钢铁等行业;

7月24日,市场监管总局曝光多起质量领域“内卷式”竞争典型案例,并出台系列整治措施,严打低质低价、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规范市场秩序。

与此同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内卷式竞争7类典型违法违规行为:

  • 商业宣传违法行为;
  • 商业诋毁行为;
  • 不正当价格行为;
  • 质量不合格行为;
  • 平台制定不合理规则行为;
  •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
  • 不当干预市场竞争行为。

还明确了可能导致内卷式竞争的典型违法违规行为:

  • 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
  • 伪造产品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等质量不合格行为;
  • 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等不当价格行为;
  • 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或者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

具体来看,建陶行业不少陶企及经销商的行为早已构成导致“内卷式”竞争的违法违规行为。

举个例子。部分瓷砖商家在网络宣传和销售经营时承诺瓷砖“没有R角、辊棒纹”,消费者实际收到货却存在类似问题。从去年开始就有多起相关问题的投诉,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更是层出不穷,这种行为属于“虚假宣传与夸大效果”的范畴。

再比如,建陶行业最典型的“假冒广东砖”行为,冒用佛山陶企名称与详细地址、其他产区生产的瓷砖运到广东发货或者底坯标注“广东制造 假一赔十”等种种产地乱象直指早已成为政府部门点名的内卷式竞争违法行为——“伪造产品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等质量不合格行为”。

产品劣质低价更是成为内卷式竞争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建陶行业部分陶企为获取短期市场份额和利润,降低成本投入,以“低质低价”瓷砖冲击市场,破坏公平竞争秩序;还有终端瓷砖商家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产品,以便快速抢占市场份额、排挤竞争对手。这种牺牲质量卷成本、无底线卷价格的恶性竞争行为,导致瓷砖市场产品质量整体下滑,直接影响百姓消费权益,破坏行业长远健康发展生态。

对于质量领域内卷式竞争行为,市场监管总局表示“坚决整治,严厉打击”,还将加大违法典型案例曝光力度。部分心存侥幸的陶企和经销商若是继续无视法律法规、铤而走险,可能很快就要走入被政府部门整治和打击的深渊。

 

陶企停窑减产

建陶行业反内卷行动开始

当下,造成建陶行业内卷式竞争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供需结构性失衡,行业需求疲软、产能过剩,陶企为了生存不得不在有限的市场空间内进行竞争;二是部分陶企只关注眼前利益,缺乏创新能力和差异化竞争意识,习惯于拼成本、打价格战,甚至故意制假售假,无视法律底线;三是建陶行业的质量监管机制还不完善,给了某些陶企和商家铤而走险的可乘之机。

面对国家“反内卷”的政策号召,光伏玻璃行业头部企业集体减产,减产规模预计达到30%。而在建陶行业,越来越多的陶企也开始走上了停窑减产、保价去产能的道路。

进入7月,越来越多陶瓷产区开始停窑,有的陶企生产线全线停产,有的陶企则是部分生产线停窑,以减产为主。越来越多陶企意识到,降价销售只能带来短期的生存空间,及时停窑停产去产能,采取减产保价的方式才是理智做法。

陶业时讯报道显示,湖北当阳产区10多家陶企超一半全线停窑、在产率不足50%,而蕲春产区9条生产线仅剩2条窑在产(含一条瓦线),当地部分产品如800规格早已跌破10元/片。

此外,高安产区也开始出现低于10元/片的800规格产品。行业人士指出,这些价格跌破10元的陶瓷厂更多是为了保证现金流,实际上自身早已亏本经营,又或是严重牺牲产品质量。随着价格的内卷,高安产区一贯被誉为“优等生”的陶企被爆出产品质量堪忧,市场监管部门抽查出现不合格现象。

不过,事实证明瓷砖低价换不来市场。相比广东、江西、福建产区,湖北大部分一味追逐低价的陶企,客诉高、粘性弱,导致停窑率更高,牺牲品质、以价换量已然变成“饮鸠止渴”。

虽然建陶行业停窑减产的趋势愈发明朗,但行业过剩产能出清还处于早期阶段。一方面是陶企单线产能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许多陶瓷厂只是暂时停产停窑,随时可能复产。

也就是说,建陶行业的“反内卷、去产能”行动任重而道远。

中国陶瓷网二维码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您还可输入200个字
发表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

中国陶瓷网首页 新闻眼 品牌榜 招商馆 卫浴城 金岩奖 视觉 展会 活动 口碑 人才 选瓷砖 设计师

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周一至周六:8:30 ~ 17:30

中国陶瓷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