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搞陶瓷建材的要经常关心一下房子的问题。自从年初中央政府宣布今年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今后5年将新建3600万套保障房这一庞大计划以来,围绕保障房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息过。保障房对地方政府来说,基本上是一个“亏本”生意,地方政府采取消极拖延的态度原在情理之中。直到最近,中央政府还在催促,要求确保1000万套保障房11月底前全部开建。首年1000万套、5年3600万套,这个庞大的计划这让反危机的4万亿建设计划也相形见绌。提出这一庞大的计划出发点有两个:一是为了在高房价环境下,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困难,促进社会公平;二是为了对冲社会投资的减速,防止经济增速出现过快地下降。结果会如意料的那样吗?
在一般看来,房价之所以不断上涨,老百姓的住房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城市化导致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住房供不应求。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大量建设保障房,显然是一条有效的解决之道,按照5年内增加3600万套保障房供给推算,可以解决1亿多居民的住房问题,城市老百姓面临的住房难问题即便不能全盘解决,至少也可以得到根本缓解。
然而,用供求关系来解释当前的住房难问题,在方法上就很可能是错误的。各方面的数据都不支持住房供不应求的说法。首先,人们只看到了城市化在推进,却没有看到城市新建住房也在不断增加,从而住房存量在持续增长。根据官方统计数据,最近20年来,中国城市化以每年大约1%的稳定速度在上升,但各地住房建设的速度显然比这要快。其结果是,几乎所有城市的人均住房面积在过去若干年里都在持续地上升。以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深圳为例,该市的常住人口人均住宅面积(住宅总面积/常住人口数)已接近40平米。全国最大城市上海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也从2003年的29.35平方米,上升到2009年的34平米。另外,根据发改委官员在今年4月份透露的数据,最近10年,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张了50%,而城镇人口只增加了26%。这意味着我国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差不多快了一倍,城市建成区的人口密度不断下降。这也从另一个角度间接地证明,最近十年中国的城市人口的增长并不是当前住房问题紧张的根源。
事实上,今天住房问题如此尖锐的根源,不在于总的供给有什么问题,症结在于分配不均以及不当的货币信贷政策使住房变成金融产品,对正常的供求关系造成了扭曲。大量的住房,被开发商囤积、被炒房者囤积、被权力者占有,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住房掌握在并不需要住房的人手中。当一个商品获得金融属性,并陷入投机狂潮之后,在某个时间段内会形成趋势运动,其价格无法再用正常的供求关系来解释。也就是说,今天房价之所以畸高、人民之所以住房难,与供给无关。
此外,指望保障房来促进社会公平也根本无法实现,虽然世界上确实有些国家的保障房制度达到了这个目标。但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下,保障房不但不能促进公平,反而只会加大社会不公。过去如此,在可预见的未来仍会如此,不会因有“生命线”的护航而变。目前,在“硬任务”的逼迫下,各地将形形色色的单位自建房、定向房充数为保障房,最终能得到保障房保障的中低收入者将为数寥寥,大量的腐败和不公平现象将会涌现。
3600万套保障房计划的另一个出发点,即对冲投资下滑,也是站不住脚的。由于缺乏积极有效的体制改革,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已不可避免地下降,当前增长下滑通胀难消的现象,即是明证。截至目前,中国经济不存在总需求不足的问题,反而在劳动力、资源各方面呈现出紧张状态。
3600万套保障房计划提出以来,进度问题、质量问题、分配问题层出不穷,中央提出“硬任务”和“生命线”,欲以强大的行政力量来保证该计划的顺利推进,但以行政手段解决市场问题,其效果如何不难预料。要解决中国住房问题,一定要找准病、把准脉,对于中国这种特殊环境的国家来说,市场是相对公平且有效的解决住房问题的途径。一个秩序井然,能涨能跌的住房市场,才能给人们带来公平。只要将货币信贷政策持续保持在中性水平,房地产市场自身的周期运行规律,就会使房价在长期内不会偏离人们的购买力。如果人为阻断市场本身应有的波动,频繁给投机者签发“看跌期权”,那么就会造成房价长期脱离基本面。市场因不断干预而失灵之后,又寄望于行政之手来加以调节,最终很可能在市场和保障两边都落下长久的麻烦。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