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五大战役”八大片区、“二次创业”转型提升、小城镇建设、美丽乡村、争创新一轮全国文明县城和国家卫生县城、争创科学发展示范县和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县……在众多战略机遇带动下,德化,这座千年瓷都,瞄准建设“中国瓷都·生态旅游宜居城市”、打造“海西度假养生圣地、福建重要的矿产业基地”的目标,正以昂扬的姿态,一路高歌猛进,唱响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乐章。
2011年,德化实现GDP120.06亿元,比2010年增长13.0%;财政总收入11.1亿元,增长27.2%。2012年1-9月实现GDP128.67亿元,增长19.3%。
坚挺的数字后面,折射出科学发展的熠熠光辉。近年来,德化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主基调,因地制宜,持续接力实施聚集发展战略,推动要素大转移和人口大集中,从发展传统产业到建设产业集中区,从引导产业聚集到推进城镇化,从做大做强城关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经历了“陶瓷产区大城关一流瓷城现代化绿色瓷都城乡统筹发展”的豪迈历程。先后荣获循环经济典型模式示范县、绿色能源示范县、绿化模范县、最佳生态旅游县、科技进步先进县、科普示范县、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十一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中国瓷都、陶瓷文化历史名城、文明县城、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早熟梨之乡、油茶之乡、竹子之乡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科技文化品牌三量齐发
加速推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
在福杰陶瓷有限公司样品车间里,一串串、一件件用陶瓷制作而成的首饰、手表链、轴承等科技新品,让人眼前一亮。在另一边的生产车间,一台台从台湾等地引进的现代化设备正在作业,这些精致细密的“陶瓷宝贝”正从机器中滚压出来。
据公司总经理林福文介绍,该公司与福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探索研发新型陶瓷材料,目前已成功开发了纳米氧化锆健康型陶瓷首饰、复合纳米氧化锆轴承和精密功能结构构件。该项目在今年“6·18”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荣获金奖。
“县里每年投入创新资金3亿多元,开发日用陶瓷、旅游陶瓷等新产品2万多件。”德化县县长欧阳秋虹这样表示。为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该县积极引导企业加快技改和创新,致力传统产业高端化,努力降低生产成本,以在激烈竞争中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持续发展。
陶瓷业是德化的支柱产业与民生产业,全县现有陶瓷企业1400多家,近10万从业人员,年产值上百亿元,是中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受外需不振、通货膨胀、银根紧缩、劳工成本提高、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作为外向型经济,德化县陶瓷产业进入“内外交困”和“微利时代”。
如何破解难题,逆风飞扬?德化县委书记吴深生疾呼陶瓷企业要通过增加科技含量、文化分量、品牌力量,加速陶瓷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激活发展原动力。德化县委、县政府引导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博士后或院士专家工作站,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项目研发和成果转化;突破关键共性技术,设立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专项扶持资金,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发挥“一学院一职校一园区两基地四中心”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重点抓好特种陶瓷材料、窑炉材料等陶瓷原料和烧成技术攻关,突破产业技术瓶颈;推进技术更新改造,瞄准行业先进技术领域,引进陶瓷智能化生产设备,推广使用自动控制系统及电热高温隧道窑,提高装备水平,降低成本,把握发展机遇。
文化的分量也不可小视。为了推进转型突围,德化提出打造国际陶瓷艺术城的战略目标,将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推进陶瓷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之一;培育陶瓷文化创意品牌,开展陶瓷文化创意活动,加强陶瓷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强化自主创新和产权保护,推动陶瓷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
“千年陶瓷文化底蕴是德化的‘富矿’,我们要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县委书记吴深生说,德化县将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加强陶瓷技艺的继承和创新,推动德化瓷雕技艺申遗工作;开展好“文化发展繁荣年”活动,实施好“陶瓷文化十个一工程”,办好、办精泉州“陶瓷文化生态旅游节”,推动文化与城市、陶瓷、旅游、企业的融合发展;积极打造海峡两岸(德化)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设国际陶瓷艺术城、中国梦谷冠福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和月记窑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陶瓷文化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品牌的力量更让企业扬起了风帆。近年来,德化为了打响“中国瓷都”品牌,出台了《关于鼓励企业到大中城市设立陶瓷品牌营销中心的实施意见》《“中国瓷都·德化陶瓷品牌联盟”实施办法》及优惠措施等政策,鼓励陶瓷企业到国内外设立研发中心、品牌营销店,目前全县已在全国大中型城市设立“中国瓷都·德化”陶瓷形象店、营销点、展示厅60多家。
德化将坚持创牌和用牌并举,强化创牌意识,加大品牌宣传,推进品牌扩张,以品牌经营带动产品研发、质量提升、市场开拓,从而实现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型,促进城市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的良性互动。截至目前,德化县荣获中国驰名商标4件,省著名商标31件;全县共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名人75人。
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重
宜居宜业宜游城魅力无限
放眼千年瓷都,满目青山绿水。在蓬蓬勃勃发展的陶瓷产业后面,依然保持着不可多得的绿色生态屏障,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并重的“德化模式”,深受各界人士赞许。这一模式,源于德化领导始终坚持的绿色发展理念。县委书记吴深生说,近年来,德化县引入节能与循环措施,实现多产业共生绿色发展,2011年10月底,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被列为全国12个区域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之一,是福建省唯一列入国家循环经济典型模式示范的县。如今,德化县森林覆盖率达77.7%,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接近国家一级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在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居全国第29位、全省第1位。
目前,德化县正着力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国家卫生县城、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省级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大力实施“四绿”工程,创建“绿色乡镇”10个、“绿色村庄”53个,17个乡镇已通过“国家级生态乡镇”省级验收,“国家级生态县”通过省级核查。
德化县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重,不仅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片青山绿水,而且还有效促动了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业的齐飞发展。
旅游产业火起来。在今年中秋国庆旅游黄金周里,德化县各景区游客爆满,共接待游客11.05万人次,同比增长14.5%;实现旅游收入6080万元,同比增长14.6%。
德化县旅游产业发展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在近日德化县委召开全委会学习贯彻省委九届五次全会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精神时,吴深生书记信心满满地说:“要把旅游业放在加快工业化、推动城乡统筹的大格局中来谋划,放在产业升级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在互动共生中释放能量、创造优势,真正让德化的大山名起来、秀水灵起来、城市靓起来、乡村雅起来、文化活起来……”
德化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拥有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牛山国家级地质公园、石牛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岱仙湖国家水利风景区、石牛山国家4A级风景区等五块国家级生态牌子,生态旅游业已成为德化一个极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该县更以荣膺“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称号为契机,提出生态“立”城,着力打造“中国瓷都·生态宜居旅游城市”。“我们要按照中国瓷都·生态宜居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融入‘山魂、水魄、瓷韵、人文’理念,将城市建在‘森林中、浐溪旁、瓷海里和人民群众的心坎上’,进一步彰显瓷都山水特色。”吴深生书记如是说。
山清水秀不仅火了旅游业,而且还带动了特色农业的发展。在第五届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采购订货会上,德化县“三黑”(黑鸡、黑兔、黑羊)、“三黄”(德化梨、黄花菜、茶油)、“三白”(白罗卜、白米、白山药)、“三红”(红酒、红菇、红米)深受欢迎,销售十分火爆。
据县长欧阳秋虹介绍,德化县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根本途径,谋好篇、布好局,加大支农服务,补齐发展“短板”,放大特色优势,着力提升效益,“三黑三黄”、“三白三红”等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同时,加大农业创品牌力度,现有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4个,QS认证2个。
按照“围绕产业扶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的发展思路,德化县积极培育壮大农业优势主导项目,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该县制定出台《德化县农业农村“十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培植十家农业龙头企业、培育百个农业典型、培养千户现代农业发展示范户、培训万名新型创业农民,并大力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鼓励企业与农技人员、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通过技术、土地、资金入股、兼并联合等形式合作,着力推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大力发展一批生产加工企业,力促农特产品增产、提质、增效。
全面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实现的不是双赢,而是“三赢”:村民提高了收入,合作社做大做强了事业,发展更有潜力,社会实现了和谐稳定。
统筹城乡实现富民强县
美丽乡村打造德化样板
多年来,德化持续实施“大城关”战略,加快城区拓展和人口集聚拓展,县委书记吴深生告诉笔者,目前德化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1.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9.6万,城市化水平达70.3%,集中了全县三分之二多的劳动力、经济总量、税收和91.5%中小学生,走出了一条“统筹城乡,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富民强县”的发展之路。
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动乡镇“二次创业”,缩小城乡差距?从去年10月份起,该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驻百村、进千户(企)、帮万民”活动,由县委选派69个征迁群众工作组,下派18个驻乡镇工作组,并细分成工作队,进驻到全县204个村(社区),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谈心征谏,接地气、通民气、聚人气、促和气。
县委书记吴深生经常说,统筹城乡发展,一头是城市,一头是农村,两头都不能丢。为此,县委县政府一边着力于深化内涵与外延,推动大城关由“大”向“优”转变;一边又着力于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吹响“争创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县”的号角。
今年9月开始,作为泉州市统筹城乡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德化全面部署“美丽乡村”行动计划,将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把德化广大农村变成“白墙黑瓦,绿树成荫,设施配套,天蓝水清,和谐宁静”宜居宜业宜游的绿野仙境,打造“美丽乡村”德化样板。
“建设‘美丽乡村’,不是小运作,而是大战略;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之策。我们要高品位规划村庄,以有特色、有品位的规划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德化县委书记吴深生言语铿锵。
基于这种理念,德化将坚持把全县作为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致力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城乡一体有机衔接,力求全县美丽、全县发展;围绕“富农强村”目标,不断完善城乡产业发展的思路和规划,以产业转型、产业转移、产业整合为抓手,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全面推进农村产业“二次创业”,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县长欧阳秋虹对笔者说,民生幸福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最终目的,要让农民无论进城还是留乡,都能安居乐业、幸福生活。德化在建设“美丽乡村”中,把保障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农村发展与农民幸福同步提升,将大力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构建就业、养老、医疗、救助、权益保障体系,培育乡村文明新风,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最终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让广大农民在共建“美丽乡村”中共享幸福生活。
“现在我的家就在景区里,打开家门就能看到如画风景,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我哪都不想去了啊。”在国宝乡佛岭村,65岁的村民叶助成开心地说道。老叶原本是一名瓷厂的窑炉工,现在成了云龙谷景区的一名保洁员。
德化在打造乡村美景的同时,致力于进一步实施一批产业带动项目,拓宽创业增收新领域,使“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创业的重要平台,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农业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德化特色的休闲山庄、农庄、农家乐、水上渔村、森林人家示范点,鼓励参加全省星级乡村旅游评选,打造一批乡村休闲项目示范点,建成一批景区依托型、人文观光型、农业体验型等特色乡村游项目,争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文/寇婉琼 王双季 陈志明)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