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在这一期的“陶瓷人物”采访中,记者走访了佛山市玻尔陶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蔡飞虎高级工程师。蔡工与本报已是多年的老朋友,得知记者要来采访,蔡工直言不是采访,就只当是聊天。
蔡工作为陶瓷工艺方面的老行家,在交谈中,为记者普及了很多专业的陶瓷工艺知识。面对如今的行业形势以及热门产品,蔡工也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佛山市玻尔陶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蔡飞虎高级工程师
一次烧微晶石优缺点明显
如今,微晶石凭借着高利润成为了各大厂家的宠儿,尤其是在二次烧微晶石工艺早已成熟的情况下,众厂家更是纷纷上马产品,颇有万人同走独木桥之盛况。然而,高竞争带来的是同质化的日益严重以及中国企业最擅长的“价格战”,利润无可避免地被压缩,于是有些企业开始在产品上做功夫,想凭着差异性拉开与其他厂家的价格距离,一次烧微晶石也因此应运而生。
一次烧微晶石比二次烧微晶石进步之处在于一次烧微晶石的耐磨度与强度更高。“耐磨度的高低跟熔块的关系很大。从生产工艺上讲,一次烧成的微晶石是砖坯、微晶玻璃层经高温煅烧一次成型,二次烧微晶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微晶石是先经过坯体素烧,然后再铺上微晶玻璃熔块进行高温烧成。从产品性能上说,二次烧的微晶石坯体与微晶层结合不理想,耐磨度低、硬度低(普遍的硬度为4级);一次烧的微晶石砖坯与微晶层结合度更好、硬度更高(莫氏硬度达到6级)、耐磨度更好。”蔡工说。
然而,目前的一次烧微晶石存在着优等品率不高的情况,蔡工表示,一次烧微晶石目前存在的弊端基本上是所有一次烧产品,包括瓷片、抛晶砖都会存在的问题,那就是一次烧的排气问题。由于二次烧成时,陶瓷坯体烧成过程中已经单独排气完毕,再铺微晶熔块烧成就不易出现针孔的情况。而一次烧成,由于陶瓷坯体烧结和排气同时进行,若微晶熔块的熔融温度不匹配,就会存在上面的微晶熔块已经熔融,下面的坯体还在排气的现象,出现针孔。“而且,除了一次烧本身存在烧成过程中的排气问题,实际上优等率不高也与操作工的水平有关。一次烧对窑炉操作工的要求非常高,操作工如果对一次烧微晶石的烧成温度掌握得不好,也会导致优等品率低。”
蔡工还告诉记者,一次烧虽然比二次烧少了一道烧成工序,但实际综合成本却不会比二次烧低。“这主要还是体现在熔块上,一次烧的微晶熔块的成本,每吨比二次烧高了一到两千元,即使在能耗上节省了成本,但这样一进一出,实际差不了多少。”
强磁除铁增白效果更好
本报曾于7月20日举办了一场主题为“硅酸锆涨价下的增白技术”的技术沙龙研讨会。在研讨会上,蔡工针对硅酸锆涨价后所能替代的技术提出了强磁除铁和白色原料替代的方法。蔡工告诉记者,目前佛山很多企业都采用了强磁除铁,其增白效果比硅酸锆要好,因为强磁除铁利用了梯度除铁的方式,比一般的永磁除铁效果明显,对于原料提高白度帮助最大。
在研讨会上,有嘉宾曾提出使用脱硅铝粉以及硅酸锆废料进行增白,但蔡工在采访中却对这两项原料在实际生产运用中所能起到的效果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蔡工表示,脱硅铝粉虽然有增白效果,但是引入后会有其他副作用,其白度也不太理想。
目前虽然有强磁除铁、白色原料、脱硅铝粉等一些增白剂或者工艺手段在生产运用中替代硅酸锆的作用,然而实际上,硅酸锆却无法被完全取代。“这是因为硅酸锆的作用不仅是用作增白剂,它还有乳浊效果,提高视觉效果。而这是其他增白剂无法具备的特性,所以我们只能减少硅酸锆的用量,却无法完全取代它。有些企业卖廉价产品,自然可以在瓷砖中完全不使用硅酸锆。”蔡工说。
陶业不景气下,企业需重视管理
如今陶瓷行业整体环境低迷,停产甚至倒闭的企业比比皆是。据悉,四川夹江、内黄两大产区有部分停产,这其中不乏大企业。有行内人士也表示,随着行业环境的持续低迷,可能进入十月份以后,部分的小微型陶瓷企业将因承受不了压力而倒闭。
面对如此环境,陶瓷企业对“如何过冬”众说纷纭,蔡工对此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蔡工表示,在陶瓷行业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各企业想要保持竞争力,就应抓好企业管理。“陶瓷企业一直以来都是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在以前行业环境良好的情况下,这种管理方式自然无碍,但随着环境恶化,就要求企业进行系统管理。”蔡工说,现在有些陶瓷企业在管理上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各部门工作相互独立,从而导致生产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但在第一时间却无从知道是哪个流程出了问题。
蔡工在采访中提出了日本企业大多奉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蔡工表示,在生产管理中,企业需要有一个系统的管理思路,如何进行攻关,如何科学地解决遇到的问题,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相比“ISO管理体系”在陶瓷厂实际管理和运用上更为有效,因为系统性强,综合考虑了整个生产管理流程。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饮完一杯香茶后,结束了本次愉快的访问。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