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11月27日在深圳参加中国经营报主办的中国经营大师论坛,论坛的主题就是“科技的力量与资本的嬗变”。到场的在台上讲的都是堪称经营的大师级人物,而在台下听的则是大部分中小企业主,很难称得上是什么企业家。看得出来,主办方希望通过这样的大师的经营智慧的传承,给中小企业人解决一些他们经营上的困惑和问题。思想的传承,可以肯定的是,由于企业经营资源的局限,他们所遇到的问题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很急迫的问题,无疑,今年的融资的问题肯定是令到这些贷款无门的小企业更加迫切要面对的问题。因此,说到这个“科技的力量与资本嬗变”的课题,更多的是论道的意义。但是,无论怎样,说到创新,总是和科技要挂上钩;说到资本,也确实和以往发生了截然不同的改变,这种改变真的是接近一种“嬗变”的意味。
针对中小企业而言,到底科技的力量和资本的嬗变的课题如何理解和应对呢?
首先,我想谈谈科技的力量的问题。
我们考虑任何问题,都离不开现实的条件的限制,也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扩展。
大家一想到科技,一谈到科技,往往就是想到的研发啦,高科技的什么东西啦。但是,坦白的说,这些东西都和中小企业的现状离得太远。奢谈研发,往往很快就会让自己陷入困境。甚至一些拿到了风投资金的企业也好,他们往往热衷于搞出一个高科技的概念出来,迎合上市的标准,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变现走人。所以,不少创业板的假冒伪劣“科技”企业很快就业绩滑落,原形毕露,增长无力。
我想探讨这个问题,不如去探讨一下中小企业如何结合自己的现状进行科技创新的问题。我在这里,倒是想提出一个广义的科技的概念,我认为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任何一种可以把别人的“科技”进行有效的创新,进而成功实现市场化的一种技术都是一种科技,包括新的商业模式,这些都是一种广义的科技。
包括今日在香港上市,市值达到2800亿港元的腾讯,恐怕很多人不会认为它是什么“高科技”企业。甚至很多略懂技术的人都知道它来自于国外的这个即时通讯软件OICQ。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艺术化抄袭”。但是,马化腾和他的团队就是把这个国外的东西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成功的东西,不但得到了资本市场的垂青和追捧,更是创造了任何人都难以预料和想象到的奇迹。他们的技术,嫁接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的市场上,加上成功的市场营销,就创造了今日的QQ的奇迹。
我们中小企业的优势往往就是机制灵活,有冲劲。缺点就是没什么资本,缺乏系统的支撑。因此,能够有效的借鉴,甚至是“抄袭”再加上自己对于中国市场的深入洞悉和理解,我们就能够创造出新的科技的力量。
再次,让我们来看看资本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嬗变”。谈到“嬗变”,那可是一种根本性的改变。资本的逐利性从来未曾消失,而是日益增强。他们通过“股权投资”的形式,更加深刻地融入到企业之中,更加深刻地改变产业的生态和企业的经营思维。在股权文化已经十分普及的欧美国家,企业已经成为一种可以随时转让和出售的“商品”。发达的一二级市场的联动,让企业在上市前和上市后都可以在资本的催化下发生迅速的改观。
我们不否认,任何好的制度和工具都可能在好的人的好的意图之下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否认,不少上市公司的业绩变脸和经营团队的理念和良心有着直接的关系。资本是要逐利退出的,唯独企业家,是要把企业的强大和公司价值的提升作为自己的使命来看待。资本的嬗变也带来企业的嬗变,企业的价值不再把当期利润的实现作为唯一或者最重要的考核依据,而是把公司作为一种商品不停的为它增值:更大的客户群体,更大的影响力,更响亮的品牌,更强大的团队,更清晰的盈利模式。这些都是公司的价值,在公司现时的价值和未来的预期之间存在着的想象空间就是估值了。
资本的嬗变,让资本对利益的追求方式和追求的程度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一点,无论是对于资本界本身,还是对于企业界,都是一个需要深刻认识的领域。企业家要有投资家的眼光,投资家也要有企业家的智慧。彼此之间有更多的理解和了解。让我们都能够找到更好的结合之道。
在本次论坛上,有所成就的企业家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胸怀的重要性,无论是美丽集团的欧阳祥山提出的很朴素的对于自己成功之道的高度总结“自己努力,朋友帮忙”,还是吴国迪提出的价值观层面的思考。对于小企业主,争论国进民退或者国退民进都是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的。“野心太大,胸怀太小”往往存在于他们的身上,胸怀大一点,胸怀小一点,无论是科技还是资本,都是可以为你所用的前提。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