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本月有两件国际大事我们关注较多,奥巴马连任了美国总统,中国也更换了总书记和领导集体。根据某些算法,中美按照GDP数字计算分别是世界第二大和第一大经济体。在此期间,不少好事的媒体在大肆讨论中国的GDP何时可以超越美国,从而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最乐观的估计是,到2016年中国就有望执全球GDP之牛耳。笔者无意去探讨这种说法是否有“阴谋论”的成分,大家也很容易搜索到对有关论调的讨论与批评。只是觉得这种乐观的论调对于现实中的我们实在没有多少益处,可能是我们长期强调“结果导向”和“唯GDP”的结果吧,我们忽略了太多的过程,但我们无法回避的是生命和生活本身的价值更多是在过程中体现的。
先来看看下面一段描述:
“从欧洲退货回来的火腿,已经长了白色霉菌,公司把它切碎,填入香肠;商店仓库存放过久已经变味的牛油,公司把它回收,重新融化。经过去味工序,又返回顾客餐桌;在香肠车间,为制服成群结队的老鼠,到处摆放着有毒面包所做的诱饵,毒死的老鼠和生肉被一起掺进绞肉机。工人在一个水槽里搓洗油污的双手,然后这些水再用来配置调料加到香肠里去,人们早已经习惯在生肉上走来走去,甚至习惯在上面吐痰。”
“是不是看上去很眼熟,但请注意,这并不是在讲中国。‘1906年,作家厄普顿·辛克莱(Upton·Sinclair)根据其在芝加哥一家肉食加工厂的生活体验写成了纪实小说《丛林》(The Jungle)”(一译《屠场》),上文便摘引自其中。由此看来,即使是在美国,这样一个由清教徒建立、被称为世界民主灯塔,以自由市场而著称的国家,一个世纪前,其食品生产行业同样处于“丛林状态’。”(以上两段内容引用自“掷出窗外”网站http://www.zccw.info/的首页)
这本小说的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应该是它被时任美国第26任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读到后促成其在同一年推动通过了《纯净食品与药品法》(Pure Food and Drug Act of 1906),并创建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雏形。
我们有理由相信世界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也有理由相信世界不是完全按照线性规律来发展的,发展可以是级数式增长的,也可能会在多少年后又通过螺旋式的变化回到类似的原点。我们当然不能因为美国一百年前发生的故事现在在中国上演升级版就认为中国落后美国一百年,但要想实现超越,我们实实在在需要努力的是必须缩短类似的从《丛林》诞生到FDA几乎成为全世界人民食品安全守护神模范的时间,否则我们无法确认美国人十年能解决的问题我们一定只需要五年。
正因为我们对世界保持乐观,我们才有必要认认真真地投入去参与和推动身边的改变和进步。“三鹿事件”已经过了四周年,“蒙牛”们还在创新和改写着被曝光的故事,我们还在怀揣无奈地通过海关去背奶粉。这就是我们需要去改变的。
如果把产量和产值比作GDP,中国的陶瓷行业早就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了,世界陶瓷最大的“单一经济体”也早就是中国的企业了。“喷墨”、“大规格”、“亮光”、“全抛”,中国陶瓷行业2012年的流行关键词和意大利也没有什么分别,但意大利博洛尼亚的展会仍然没有向我们大幅开放。陶瓷行业的产量数据比GDP的数据统计起来更容易接近真实,但要改变中国陶瓷业的江湖地位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过程比数据本身更关乎我们的品质和幸福。(作者/微语)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