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气场”文化造就了日本社会,容易被集体洗脑,容易集体冒进
我在日本创业上市,生活了20多年,妻子是日本人,要好的朋友大都是日本人。我必须先声明,作为一个个的人来说,日本人和我们一样,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大自然,都是些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可是在日本时间越长,我越能感觉到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在驱动着日本人,这是一种不知不觉中形成的集体求同心理。这种求同心理的形成过程,不是由某个组织强加的,也不是某个英雄引导的,而是一种近似于共鸣、却又极具拘束性的集体心理压力,日本人称之为“空气”,和中文的“气场”一词有些相近。
这个“空气”什么时候如何形成,连日本人自己都不清楚。就拿过去的战争来说,日本在实现了社会改革,成为工业国之后,是通过甲午战争验证了自己的实力和清朝的软弱,这就逐渐开始了“日本优越,中国软弱”气场的形成。
日本用从中国获得的巨额战争赔款来修铁路,办教育,加速了现代化步伐。本来善良的老百姓们应该知道这是不义之财,但举国上下已经形成了军国主义的“气场”,认为落后就该欺负,软弱就应宰割,愈演愈烈,最后气场支配了一切。
偷袭珍珠港的司令官山本十六曾留学哈佛,他深知美国的实力,他向天皇和军部交代,他可以胜利一时,但不能最终胜利。按理说如果是一个正常的民族,或者不战,或者早点收兵讲和。很多日本人也知道这个道理,但就是不敢站出来说话。试想,就连主张和平谈判的犬养毅首相都被当做卖国贼被士兵谋杀,还有谁敢出来说话呢?
日本人从小就被教育如何和大多数人一样,如何保持整体秩序。否则,就可能遭受“村八分”的制裁,即不被村里人接纳,大致相当于中国的“自绝于人民”。
所以日本人老实好管,但缺乏独立思考,一直在解读大多人会怎样想,会怎样做,然后再决定自己怎样想,怎样做。
这种“气场”文化的沉淀,造就了日本社会容易被集体感染,集体洗脑的风险,也造成了他们容易集体冒进的风险。他们一个人行动时会谨慎小心,但集体行动时容易大胆妄为,不是因为他们大胆,而是因为他们不自己思考,不能自己思考。
这次钓鱼岛事件就起因于东京知事石原慎太郎的购岛行动,前任驻华大使丹羽在数月前就苦口婆心地说“一旦购岛,将会是中日关系的重大危机”,这本是大实话,对日本决策极有价值。可是日本被一种不怕激怒中国的气场支配,媒体群起攻击丹羽,日本政府也公开警告处分,决定撤换丹羽。这不,不到数月,现实证明丹羽先生说的是真理,可是没有任何媒体或政治家敢于出来承认自己的判断失误。
外人看来觉得幼稚好笑的事情,一旦在日本人之间形成了“气场”,他们不会受到一点影响,抱团前进,直至碰壁或跌进深渊。一个国民的习性不可能因一场战争从根本得到改变。在和日本的国家和组织打交道时,一定要注意日本人的这种被称为“气场”的集团求同心理。它不讲道理,只求相同。你不知谁是主导,你不知它何时变化。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