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Slogan

客服热线:400-115-2002

首页/新闻眼/百家争鸣•陶瓷产品到底该不该涨价

百家争鸣•陶瓷产品到底该不该涨价

2005-12-14 来源:陶瓷周刊 阮庆全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2255
0 200
在目前的势态下,陶瓷产品价格涨与不涨,我个人以为这完全是企业自己的事。产品涨价了,整个生产企业的市场网络将面临重新整合的现实,这一点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现代消费者已从计划经济时期的无选择性消费,转化为注重个性化消费。作为陶瓷生产企业面对这样的消费群体,惟有练好企业经营管理内功,方有决胜市场的能力。价格只是消费者对其消费的一种识别选择而已。涨价与降价其实并不是现在陶瓷生产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山东、福建陶瓷产区从低价抢占市场到转为品牌建设,用优质产品占领市场,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山东、福建产区对现代市场认识的一种体现。因为,价格在现代市场消费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被消费者对产品品牌的认同而取代了。所以,在目前原材料、能源大幅涨价的今天,陶瓷产品价格到底涨与不涨完全是由企业自己说了算,你的产品有知名度了,消费者认为有个性,你涨价了同样有市场,你的产品没有知名度,没有个性,你即使降价,消费者也不会认同。
作为陶瓷化工生产企业的我们,也面临原材料大幅涨价的现实,但我们通过抓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节能降耗,抓产品的品质建设,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既使我们涨价,我们的客户也同样认同我们的产品。所以,练好“内功”才是作为生产企业应对原材料、能源涨价的唯一利器。
所以,我的观点是,只要是好产品,消费者认为有个性、符合现代市场消费者的口味、涨价正是时候。
(甘臣雄:佛山市大龙色釉有限公司总经理)
何经理:产品不涨价是种无奈
建陶行业的各种原材料、化工、运输等各方面都在成倍地增长,建陶产品和卫浴产品现在仍在涨与不涨之间徘徊,按照现今市场原料的价格及其它类的物价上涨的情况,涨价是种趋势,也合乎情理。但现在很多企业打着不涨价的招牌,虽有些优势做支撑,其实更多是种无奈。
一个产品是由几种甚至几十种程序和原料组合制造而成,成品之前的各个环节的用料都在成倍增长,而此时成品却不涨,成品之后的运输也在成倍增长,成品被挤在当中喘不过气,利润大缩水,甚至会出现亏损,最终,企业会因资金不济而陷入瘫痪甚至死亡,这是任何一家企业都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倘若企业把各种涨价的元素都聚集起来为自己产品的涨价因素,一件成品的涨幅可能也就会成倍的增长。作为消费者,他已经接受了原有的产品价格,现在忽然提出价格要上升,虽然这种上升是种趋势,但消费者也会不乐意接受。因而,想买多点的就少买些,能不买的就不买。这样,就会流失大量的消费者,因为这些产品不像粮油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不涨要买,涨也要买。对于建陶等这些产品,消费者会稍作权宜暂且把这涨价的产品搁下,待到价格回落后再打算,这样一来,产品有可能造成积压,更多的是会失去顾客群。
因此,在如今这个局面的竞争情况下,大家心里都想涨,只是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更迫于失去市场和消费者的压力,大家不敢轻言涨价,不涨价可以说是一种策略,但更是一种无奈。
(何经理:某洁具有限公司产品销售经理)
梁凌峰:产品涨价是大势所趋
作为企业经营者,谁都想企业经营活动朝低成本高利润高回报方向发展,然而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日趋成熟、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暴利时代已经一去不复回,取而代之的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理性的微利时期。
加入WTO,国际市场国内化,拓展国际市场已经成为目前国内企业赢利增长的亮点,加之国家宏观政策的配合和调控,出口贸易旺盛强有力地拉动国内钢材供求旺盛,国内钢材生产总量虽然增产20%以上,但依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钢材升价便是一个明显而有力的例证。
去年上半年8-16mmA3普通钢板售价4300元/吨,到今年3月A3板市场售价已升至6800-7000元/吨,并且没有现货;卷板售价也达6500元/吨,升幅高达62.8%。
角钢、槽钢、圆钢等钢材市场售价均有大幅上扬。
面对钢材不断涨价,作为机电生产企业所面临的成本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消化原材料涨价所带来的生产成本压力已经成为整个行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为了尽量减少由钢材涨价带来的影响,我们首先从强化管理入手,深挖潜能,节能降耗,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平时弃之不用的边角钢材,在功能配置设计上,突出产品功能的优越性和效益性,以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其次是营销策略作出适当的调整,向工程销售倾斜,以量来消化原材料涨价所带来的成本压力;第三,在与客户沟通磋商的前提下,将产品售价上扬3%,共同消化上游原材料涨价的压力;第四,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让客户体验物有所值,理解和接受机电产品售价上扬3%是行业发展大势所趋。
只有行业共同努力和消化,才能稳定行业,谋求长远的共同发展和进步。由此看来,陶瓷产品涨价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了。
(梁凌峰:广州市机电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公司工程部经理)
敖向东:向节能降耗要利润
近两年来,因为受产油地区局部战乱纷争所影响,国际油价稳健上扬,而我国更是因为石油净进口使燃油价格居高不下,给能耗大户的陶瓷行业带来的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的竞争压力。如何消化燃料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压力,业界人士裹贬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作为能源技术开发公司,我认为应用“水煤浆”技术,以“煤代油”,改变燃料结构,应对燃料涨价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
现在还有许多陶瓷生产企业用重油制粉,烘干1吨陶粉约需32公斤(180#)重油,按2200元/吨价格计算约70.4元;而采用水煤浆约需95公斤,按390元/吨价格计算约37.05元。也就是说在油和煤都在涨价的前提下,采用水煤浆烘干1吨陶粉比采用重油烘干1吨陶粉可节约燃料成本约33.35元,节能效果达47.37%。
以3200型喷雾塔为例,每天生产陶粉300吨,每月25个工作日,1年按10个月为生产周期,年生产陶粉75000吨。1吨陶粉节约成本33.35元,75000吨则节约燃料成本约250万元,除去煤浆技术工程改造成本30万元,也可节约燃料成本220万元,节能效显非常显著。
在陶瓷原料、陶瓷化工、燃料等生产资料日益涨价的今天,在市场竞争日益空前激烈的陶瓷行业,节约1分钱成本,就意味着企业多1分竞争优势,节约成本220万元意味着什么,其意不言而喻。所以,既然建陶生产企业不愿因为价格涨与降而影响企业整个市场运作目标,不如在原材料改造上多做文章。
(敖向东:北京碧立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孔庆炉:期盼临界成本预警
自去年“石油危机”以来,不论是国际市场或是国内市场,燃油价格持续上涨拉动相关行业的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再加上我国加入WTO使生产企业的销售渠道更加宽广,出口贸易活跃非常,相对地推动了与陶瓷生产相关的陶瓷化工产品、陶机及配件、陶瓷原料等生产原材料销售价格的上扬。陶瓷生产直接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受陶瓷原材料、陶瓷化工产品、燃油等原材料价格波动所影响,与去年同期相比生产成本增长了30%,相反,陶瓷产品的销售价格却因市场供大于求竞争异常激烈没有上涨1分钱,甚至略有下降的迹象,导致陶瓷产品利润再度下滑萎缩,让业内人士非常焦虑不安。
陶瓷生产成本的上涨已成为残酷的现实,陶瓷产品售价能否跟着成本上涨而上扬成为陶业面临艰难的抉择。原材料的涨价是因为供求平衡,市场处于相对不饱和状态,陶瓷供求关系却是严重的供大于求,市场竞争白热化。如果陶瓷产品涨价,经销商肯定不答应,加上如果单个企业产品涨价,根本就是寿星公上吊——自取灭亡。如果不涨价,生产企业所面临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企业所能消化原材料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也因企业生产规模、品牌影响力、销售网络和渠道、管理水平、新产品开发能力等竞争力强弱而不同。
相对于生产规模较大,品牌定位中高档次并且具有一定影响力,销售网络建设完善,代理、工程、家装等立体网络通道畅流,新产品开发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等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深挖潜能,强化管理,节能降耗,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等,增大产品销售量消化因原材料涨价所带的生产成本上涨的压力,但是,维系企业创新所需的利润却在萎缩,令人担忧。
当然,我们也非常希望陶瓷协会能够发挥卓有成效的协调和引导等职能作用,针对“涨价”现状作出强有力的反应,并且制订出行业“临界成本预警”,避免“以本相拼”的内耗,引领陶瓷行业平稳快速发展。
(孙庆炉:佛山市鹰鹏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
商超兵:产品涨价锁定中高档
2004年开春,我国陶瓷行业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首先是陶瓷生产用油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不仅陶瓷生产用化工颜料、材料及包装材料价格上涨,而且一些陶瓷原料如中低温瓷砂、添加剂、煤炭等价格也上涨了;其次是全国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广东佛山地区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电力供应紧张情况,不仅在高峰时限电50%,每星期停电2天,而且各陶企还要忍受突然性强制拉闸停电的待遇,致使陶瓷产品的成本急剧增大。在陶瓷主要生产燃料和化工原料均已涨价达20%以上的今天,陶瓷产品能不能适当提价是摆在每个陶瓷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人们观看了彩电、VCD、IT行业价格风波的热闹后,许多人纷纷把目光投向了老百姓普遍认同的所谓“暴利产业”——陶瓷行业。随着今春陶业燃料、化工原料的价格上涨,不少人将陶瓷的成本、价格议论得一片火热。从中国陶瓷行业长远发展而言,笔者认为现阶段陶瓷产品应适当涨价,而且涨价产品应锁定在中、高档范围之列。
笔者认为,当前价格调整是在陶瓷行业由不完全竞争过渡到有序竞争的一个必经之路,而且还是中国陶瓷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古语言:“乱世出英雄”,相信此次调涨价格将会使一批中、大型陶企不断壮大与成熟,同时,亦会淘汰一大批无核心竞争力的中小型企业。通过价格调整,可彻底对中国陶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洗牌,此举不仅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经济实惠的高档产品,而且还能促进中国陶瓷行业走向规范与成熟,推进中国由陶瓷大国走向陶瓷强国的进程。
至于消费者如何认同陶瓷产品涨价的看法,我想关键还是体现在产品的差异化上,所以,坚持走差异化道路是众多涨价陶企应该考虑的问题。差异化道路不仅包括产品差异化,还包括服务差异化和渠道差异化。可以说,产品的差异化是提供更好、更新的产品来创造价值;服务差异化是提供更快速、更全面的服务来体现价值;渠道差异化是开辟新的销售渠道来增大价值。另外,随着价格的调整,各陶企还应积极坚持自主开发新产品,不断地培育出自己的核心产品来激活市场。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申奥、申博成功后,国外陶瓷产品纷纷涌入国内市场,未来的陶瓷行业竞争将会异常激烈,在此祝愿中国陶瓷一路走好,希望一些陶企能走出短暂的迷惘,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马永平:产品涨价当慎之又慎
首先此次价格提升是在上游产品价格上涨、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引燃的,存在着很大的变数和极大的不稳定性,或许“名正言顺”,但可行性理论与陶瓷业现实存在太大差距,暂时无法完全捏合,把企业上涨的生产成本转嫁给经销商或是消费者,对企业言正气馁,消费者未必买帐,本就供大于求的陶瓷市场,或许会因提价引发一场彻头彻尾的“革命”。
其次,借助上游产品涨价提升陶瓷产品价格,时机尚不成熟。一是境外陶瓷品牌把持国内高档品市场,近来又得陇望蜀,“守高看中”,向中档产品市场进军,国产陶瓷品牌如此次借机提价,会给境外品牌制造更大的可乘之机,会直接威胁到我们多年稳固的中档品市场;二是陶瓷市场仍以低价竞争为主导,贸然提升价格会令一些不健全的中小陶瓷企业借机抛售克隆仿制、假冒伪劣等不合格产品,如再因此祸起萧墙,受害者仍是整个陶瓷业;三是仅靠少数甚至极少数陶瓷企业牵头提高陶瓷产品价格,如得不到最大范围同盟者的支持,成功的系数不大,且最后也很难收场。目前,北京、沈阳等地一些陶瓷市场出现价格下跌,沈阳瓷砖市场价格降幅达三成;四是如果国内陶瓷产品市场价格提升,出口价格继续走低,即使保持现状,那么倾销的罪名、反倾销的压力让我们如何“答辩”?如果出口价格也随机提价,目前的国内陶瓷业,这种可能性会有多大呢?即使若有若无,又会持续多久呢?
再次,陶瓷产品提升价格,同铁路提速一样,会对产品的科技含量、企业创新能力、产品个性化需求以及营销网络和通路、服务、经销商忠诚度、品牌建设、企业管理等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尤其是目前陶瓷业的这种现状。如果在相关环节尚欠火候的情况下,准备不足便贸然提价,成功的几率渺小。在目前陶瓷业发展尚无规律的这个“多事之秋”,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有可能成为英雄,借机成就自己一生的功名,但亦有成为“先烈”的可能。
阮庆全:成功在于把握市场
前段时间,本刊组织了陶瓷行业多位知名人士进行了空前高涨的热烈讨论——关于建陶产品应不应该涨价。有说涨价是不明智的,不能因有一点小风险就转嫁给经销商或消费者;有说不涨只是暂时的,因为原材料燃油燃煤钢材涨价可能会是一个长期过程,很可能就会维持这价格而略有上升之势,当企业支撑不了的时候,不涨价是不可能的事情;有说谁能挺住不涨价,谁就会抓住经销商及消费者,认为原辅材料及钢材燃油燃煤等的涨价是短暂性的,总有一天会降下来,这时宁愿少赚一点,回报给经销商及消费者是应该,而后的市场将会更好做一些;有说涨价是哗众取宠,不合实情,应该多些关爱地关注经销商及消费者的承受能力,这等说法也只能是一家之言,就看谁站在什么位置,老认为人家厂家赚了一大笔,而经销商就应该不接受人家的涨价,真要是厂家的上游产品一直在涨,他的日子怎么过?作为经销商,当然不希望厂家涨价,巴不得厂家还有下调的可能。
无论怎么说,一切都应该只能由市场说了算,其实建陶产品一大把,不同档次不同规格不同花色不同品种要一下子有个什么了断,市场说了也算不了数。重要的是厂家的实力,经销商的实力,谁赚不赚钱的问题,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弱智的问题,就因为大家都要赚钱,干吗只让你一个人赚呢?事实上可能吗?厂家同意吗?市场同意吗?无论是追求利润也好,还是坚持打个平手也罢,建陶产品涨价与不涨价都无关紧要,紧要是你的产品还是不是原来的那个质量,还是不是原来的那个服务,否则就是不涨价你也卖不了多少,就是涨了你也卖不了多少。厂家与厂家之间,个个都在你盯看我,我盯看你,都想把对方置于死地,在这种艰难的境地,有谁敢去轻易地涨价,又有谁轻易地去降价?只有傻瓜才会去碰钉子。因此,在这紧要关头,各自只好精打细算,能降成本的要尽量降下来,能够大规模生产的应该照产不误,天总有光亮的时候,否则,真要轮到跌价升价之时你才有最佳的竞争优势。一言以蔽之,涨价是明智的,不涨价同样也是明智的,在涨与不涨之间,只有厂家自己清楚,没必要去瞎操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本事,各有招数,最终的成功总是哪些善于把握市场动向的人。
杨奎:商机在涨价的挤压下乱窜
当前,陶瓷行业的化工、燃料、陶机及相关的配件等如吃了兴奋剂般还在疯涨着,而国内的最大陶瓷产区,佛山更是又迎来了耐不住寂寞的“电老虎”下山来凑热闹,此刻的中国陶瓷界,在陶瓷产品“涨价,不涨,降价,声声入耳”的“大辩大论”的伴奏下,关于陶瓷产品该不该涨价的问题表现出了从没有过的“这边风景独好”,让人再一次又领略到最古老的“瓷的故乡人”还是最具有“发言权”的。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与天同斗,其乐无穷,与地同斗,其乐无穷,与人同斗,更是其乐无穷”罢。总而言之,笔者想关于陶瓷产品涨否而延生出的对与错问题,这只能归结为一个“相对而言”的话题,因为每个企业的各自实际情况(产品、渠道、目标等情况)都是不同的。但就整个行业来讲,笔者还是彻底偏向于“抱团涨价”,因为这不仅仅是中国陶瓷能否健康发展的问题,更是涉及到陶业能否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与对自身的自我“保护”。如果一个行业连自己的自我“保护”能力都消失了,笔者想它最终肯定很难逃出“抱团死去”的命运。扯的也许有些危言耸听了,关于陶瓷产品该不该涨价的问题,就此打住。
在这里,笔者想谈一下关于因原材料涨价而带来的其市场商机问题,就我个人来说,因原材料的涨价而蕴藏的市场商机,简直可以说是进入了“二次春天”。因为陶瓷原材料的同质化程度相当严重,众所周知,凭“关系”做供应生意,这也许是中国陶瓷业一道相当有“特色”的风景线,当供应的“关系网”一旦形成“一对一”系统,其他的原材料供应商就很难“突破”这层“网”,而当前的原材料在涨价的“重磅”挤压下,厂家大多都会有“二次选择”心理,也就是有能否找个“不涨价”的供应商心理。另外,此刻也是厂家与供应商容易产生“矛盾”的时刻。因此,对于供应商来说,除了要有保护好自己客户的行为外,同样更需把握好这千载难逢的时机,多拜访客户,加大在有影响力的专业陶瓷报上的广告投放力度,把自己的产品与服务信息及时地提供给大多都想“再次”选择的厂家,使自己拥有更多的被选择机会。
文刀:我们的讨论并没结束
本刊自开展“陶瓷产品到底该不该涨价?”的讨论以来,共邀请了业内外人士40多人来到编辑部,叙说自己的想法。我们看到,参与讨论的企业家们或战斗在一线的市场营销人员们,他们都带着一个乐观和积极的心态,他们并没有被原材料、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而放弃了自己企业决战市场的信心。陶瓷产品价格涨与不涨其实在他们心中早就有数。他们所发表的言论,更多的是对行业的一种期望、一种责任感。市场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他们的舞台,改变的只是自己企业的管理,技术与品牌建设的思路,以及自己在这个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因为他们知道,市场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一直在变。所以,更多的企业家们所发表的言论是:市场说了算。
“市场说了算”并不是“把行业的主观能动性排斥到一边去了”,而是企业家们的一种务实的想法。试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脱离市场而主观的强求卖方回归到已经是20年前的那种“计划经济时期”的高额利润时代,我们的陶瓷行业能有今天繁荣的景象吗?幻想着回归暴利时代的想法在“市场说了算”的今天确实显得非常可笑。
“务实”是现今陶瓷市场的主弦律,我们欣喜我们的企业家不断成熟务实的同时,更为那些抱着“国营体制时代”的铁饭碗而沾沾自恋的人们而悲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陶瓷行业,不相信经验,不相信“怀旧”,只相信变化着的市场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这句真理,创造绩效才能说明我们在进步。让原材料猛涨吧,这样的状态下,才能显现真正的英雄本色。
我们的讨论还要继续,我们还会邀请更多的陶业企业家、营销人员站立在我们的报纸上,为我们的陶瓷行业在逆境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速发展呐喊助威。
 

中国陶瓷网二维码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您还可输入200个字
发表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

中国陶瓷网首页 新闻眼 品牌榜 招商馆 卫浴城 金岩奖 视觉 展会 活动 口碑 人才 选瓷砖 设计师

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周一至周六:8:30 ~ 17:30

中国陶瓷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