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中国企业办商学院的案例在过去10年内也屡见不鲜。2001年,伊利集团与中国人民大学合办了“伊利集团奶粉商学院”;2002年,海尔集团就曾联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共同成立“海尔商学院”;2005年,一家名叫三棵树的涂料公司的企业自办商学院,名字就叫“三棵树商学院”。
这仅是中国国内创办商学院的案例,而美国,早在1956年就出现了第一家企业商学院,也就是至今仍有着“美国企业界的哈佛”美誉的克劳顿学院,当时的美国通用电气总裁的拉尔夫·科迪纳在纽约州奥思宁的一块52英亩的土地上建立了一个名叫克罗顿维尔的商学院,为的是培养管理人才。就是在这里,科迪纳将“分权思想”灌输到企业的各个等级之中,最终促使“通用”管理思想成功变革。随后,摩托罗拉大学、惠普商学院,继而到德国西门子大学、泰国正大学院,以及我国的海尔大学等等,然而商学院并不是每家企业都能办成功的。就连最初的海尔商学院,也在2004年的时候突然更名为“青岛培训中心”,据业内人士分析,海尔或许已经不再是股东。海尔商学院应该是最早尝试企校联盟模式的试验品,不过最终仍是在各种因素下迅速夭折。
而目光转移到陶瓷行业,商学院似乎一直在不温不火的开展着,并未引起过太大的轰动。商学院是与培训拉不开关系的,所以整期的专题都在说培训的事情,似乎商学院的专题也变成了培训内容与形式的专题,而且各自在宣传自己的商学院哪里好,而难道商学院就不存在问题吗?闲暇的时候我开始查阅一些材料,究竟商学院的本职工作是什么,商学院运营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商学院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商学院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模式?
比如说,通用电气的员工获得前去克劳顿学院进修的机会的时候会欢呼雀跃,因为能够进入克劳顿学院,意味着员工不但能获得足够的营养补充,更大的意味着他将要获得升职的机会。我觉得这应该是中央党校式的教育模式。
还有一种,也是很多企业商学院擅用的模式,即是挑选一批业绩比较好的员工前来开展一次更加系统的培训,从营销技巧到产品知识,从礼仪着装到企业文化,更多的是一种技能和知识的传授,我觉得这应该是清华北大式的教育模式。
中央党校统一的是思想,清华北大统一的是知识。继而我开始想,有没有一家商学院,将两者完善的结合在一起呢,技能可以增加,知识可以学习,心态可以改变,思想却不是教育几天就能统一的,很多时候我会听到抱怨,学员经过培训之后就会跳槽到更好的企业去了,那么这是不是企业商学院内存在的普遍现象呢,作为主要培训对象的终端网点导购人员,流动性比较大,一批一批的更新着,有没有一家商学院想到是怎么解决的呢?
摩托罗拉大学毕业的学员如果跳槽到诺基亚,他在摩托罗拉大学所取得的学历是被认可的。然而海尔大学的毕业生,去了美的,他的学历会被承认吗?同样在陶瓷行业,某某陶瓷商学院的毕业生,有资格认证吗?去了某某某陶瓷,别人会在乎他经没经历过某某商学院的培训吗?
佛山有一家企业,叫做佛山市菱王电梯有限公司,去年曾因一项举措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菱王电梯自筹20万元创建了自己的商学院,商学院实行学分制和奖学金制,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学员只有修够了学分才能被准予毕业,并颁发毕业证书,同时成绩优异的学员将获得企业提供的奖学金。我认为这是企业商学院向企业大学靠拢进化的尝试,或许效果并不会特别好,或许并不会得到很多人的认同。但是至少学分制作为控制学员学习进度的手段,奖学金作为激励学员前进的方法,都会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
可以说,在中国,企业商学院仍旧处于幼儿期,而在陶瓷行业,企业商学院又是处于什么阶段,还要经历多长时间的磨练与发展才能成型,还需要所有和商学院相关的人更加努力的去探索。
还有一句话,商学院不是想办就办的,除了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外,业内人士还提到了以下这些要求:一是要具备良好的师资,教师不仅要有教师资历和资格,更重要是要有与专业相对应的实际职业经验;二是有条件的话,建立国际交流机制,扩展学生、教师的视野;三是选取合适的教材很重要,可以直接沿用西方经典教材,但是案例更多要用中国企业实例;四是学生有定期实习的课程和场所。(文/王帝)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