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一种新技术,一场新革命
2007年,喷墨打印技术第一次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展上出现,采用这种新型生产工艺的瓷砖,其表面构图、色彩与纹理都产生突破性的进展,轻而易举印刷出来的凹凸立体感更增强了陶瓷的装饰效果,每个人都为这项平面技术应用在了陶瓷之上而深感震撼,专家称它是继辊筒印花设备之后,瓷砖生产领域的又一重大技术突破;第二年、第三年的意大利展,喷墨作为一种新装备、新工艺,由于受到技术成熟水平的限制,并未在企业当中大力推广,直到2010年。
2010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展,喷墨打印成为全场最大亮点,即使当时有全抛釉抢风头,但对于技术工艺的突破,喷墨打印是当之无愧的“卫冕冠军”。随后不久,国内机械企业开始引进西班牙、意大利的喷墨打印设备,再接着,中国的陶瓷企业开始尝试使用并生产喷墨打印瓷砖,到今年,国产的喷墨打印墨水首次在2011中国广州国际陶瓷工业技术与产品展览面世。
在国人为喷墨打印的成本或因国产大幅下降而欣喜时,我们不由想到:陶瓷工业在中国发展的30多年中,在整个产业中具有革命性的技术突破与发明,有哪些是中国陶瓷人自主创意、自主研发完成的?丝网印刷还是滚筒印刷?薄板还是喷墨?是自主创新还是仿制改进?
“平静”的广州陶工展
5月26日,2011中国广州国际陶瓷工业技术与产品展览会(广州陶工展)在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
此前的广州工业展,在今年被更名为“2011中国广州国际陶瓷工业技术与产品展览会”,更突出了工业技术的重要性。然而,今年的展会却着实令不少冲着新技术来的观众有些“趁兴而至、败兴而归”。
从整体来看,今年的参展情况可以用“群雄汇聚”来形容,参展企业比去年有所增长,国内大型的机械化工企业除个别企业外都积极参与,展位面积、展台搭建都较往年更花心思,国外展团与观众数量也有上升。
然而,从展会本身所宣传的技术重要性来看,不少观众给出的评价与总结是:守成模仿有余、创新不足。展会的一大亮点喷墨设备和墨水的国产化固然令人欣喜万分,但在本文前言当中已经介绍过,这项技术,仍然是意大利人的创意与创新。而喷墨所使用的喷头至今仍只掌握在日本、西班牙等国家企业手中。
色釉料等化工企业同样没有令人振奋的消息,前两年引进在国内自主生产的全抛釉已经被众多陶瓷企业广泛应用;近段时间开始普及的微晶石技术,也因为2010年底众多大品牌齐齐上马而变得不再足以用“新”去形容。总体来看,今年的工业展可用“波澜不惊”四字形容。
一年一度的工业展,或许真的因为展期的紧凑而无法每届都推出具有创新性或革命性、颠覆性的技术、产品。
不仅是广州陶工展,今年4月举行的第十七届佛山陶博会、与广州陶工展同期在上海举行的亚洲知名厨卫展上,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国内陶瓷、厨卫企业产品推陈出新的太少,依然是那几家国际知名品牌在不断创新,无论是技术还是理念,即使没有花哨的宣传,观众依然车水马龙。
基于改进的“伪创新”
事实上,就创新方面,与上述几大展会上出现的“波澜不惊”的情况相反的是,近年来,创新已经成为国内各大陶瓷、机械设备以及色釉料等相关企业竞相追逐的热点,成了企业争夺客户、占领市场的利器,也成了每家企业不厌其烦进行宣传的口号。
以陶瓷为例,细数市场上的各种陶瓷砖品牌,从大到小、从知名到不知名,但凡“拎”出来任何一个,似乎都离不开“创新”的卖点。在本报记者所接触过的陶瓷企业当中,至少有超过90%的企业言必称“创新”,或标榜曾获过的某某创新技术奖、或宣扬产品所蕴含的新技术。当谈及企业的特色和优势时,这些企业都不谋而合,企业的负责人几乎无一例外的告诉记者:创新是他们的致胜法宝,创新是他们的优势和特色。几乎每家企业都有了自己的产品研发中心,或与某大学、教育机构进行产、学、研等合作。
实际上,创新确实是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尤其是当最早的一些陶瓷企业在推出创新技术尝到了甜头后,大批的陶瓷企业都瞄上了“技术创新”这张好牌。
然而,目前在行业内普遍上演的“技术创新”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目前市场上的陶瓷砖品牌用成千上万,再严重点,用‘泛滥’等字眼来形容是一点都不过分的。并且,这些品牌无一例外地标明了是‘驰名商标’或‘专利技术’等,别说是普通的消费者了,就连很多业内人士也经常感到云里雾里的。”行业资深人士胡先生表示,尽管每家企业都宣称“创新”,然而,从最后产品的呈现来看,其实大多都是朝着功能型改进的方向进行“创新”,有不少企业甚至直接模仿。
“他们大多打着‘技术创新’的口号,然后在材料、功能上对陶瓷产品进行一些改良,真正能做到 ‘技术创新’的企业少之又少。所谓的‘创新’可以分为好几大类:有的结合其它技术衍生出新产品,如石材;有的属于功能性改进,像户外地板、耐磨砖等;还有材质改进,像纳米陶瓷等……”胡先生说道。
“别看陶瓷砖产品琳琅满目,什么耐磨砖、防水砖、生态砖、钢琴漆面砖等数不胜数,可是真正提升了科技含量、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产品少得非常可怜,”胡先生表示,很多所谓的“创新”,其实就是炒作概念。
在胡先生看来,陶瓷行业里面炒作概念的惯用手法就是抓住消费者的时尚消费心理,炒作一些高精尖、似是而非的概念。
“我们这个陶瓷行业很多策划人,一些销售老总,或者企业老板本身就是一个十足的炒作概念的高手。前面有人炒作过纳米,有人炒作过百分百无辐射,有人炒作过环保,有人炒作过绿色,有人炒作过可以吃的陶瓷,有人炒作过可以听的陶瓷,有人炒作过可以闻到香味的陶瓷,有人炒作可以防静电的陶瓷,有人炒作过可以随季节变换而产生不同色彩的陶瓷,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当这些炒作概念‘过时’之后,陶瓷行业又开始盛行什么高科技之类,什么专利之类、什么新发明之类的幌子,炒作稀奇古怪的新概念。目前,不少企业的产品都通过了鉴定,不是世界领先,就是国内空白;不是业内首创,就是行业第一。这其实也就是通过多种方式给自己的企业和产品戴上高帽,水分很大。”胡先生说道。
与此同时,另一位资深的行业表示,之所以这么多的企业热衷甚至迷恋这种炒作概念式的“创新”,这里面有几重原因。
在陶瓷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今天,企业要寻找产品的新卖点已成重中之重,这就需要不断地给产品加上一些新鲜的“玩意”。“一件平凡的产品就如厨师做菜一样,被加上精盐,加上味精,加上各种作料,然后猛火爆炒,再加上全新的包装,一个个新的概念的‘创新’产品就新鲜出炉了。”该人士说道。
他表示,目前很多企业的品牌概念、CI概念、节水概念、绿色概念、环保概念、自然概念、奥运概念、世界杯概念等等不过是想找一种能使消费者认识自己产品的形式,而现在概念这种形式的泛滥,就在于企业根本就没有找到使自己的产品获得消费者认同的途径,只有采取这种不断变换概念的方式。
“谁都清楚,面对一个没有什么特色的产品,概念的目的就是给它加上特色,企业不断给产品赋予新的卖点,在于让消费者觉得企业是进步、领先的。其实又有哪几家企业技术方面真正取得了革命性地突破,研发出了独一无二的高新产品?”胡先生介绍道,虽然国外的企业都很重视层出不穷的市场概念,并有专门的咨询机构进行研究,而研究成果也能迅速在企业推广。但是国外的企业推广概念是有着强大的科研成果与产品实用性为后盾,并非国内许多企业仅仅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变更。
“创新不如仿造”
“玩概念、打擦边球、抄袭、仿冒式的‘创新’比实实在在做创新要划算得多,毕竟要实现技术创新需要资金、人力、物力等大量的科研投入,也不是一般企业能承受得起的”,另外一位陶业知名人士何先生向本报记者介绍道,一些陶瓷企业无力投入资金进行自主研发,而“模仿”成本远低于开发成本,因此,仿冒习气愈演愈烈。
“更何况,技术创新有一个周期性的过程,而不是今天成立研究中心,明天就能出得了产品。”何先生表示,瓷砖行业里,真正投入几百万、上千万费用进行展厅装修、改造厂房的企业很多,但是真正用来做创新的企业并不多,而是停留在简单的模仿和改良的层面上。
对于企业而言,创新是企业最大的竞争力。但是企业要创新就必须投入,无论是产品技术创新,销售模式创新,还是创新的专利保护,企业都要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
纵观陶瓷、卫浴行业发展的这些年间,抄袭、仿造事件层出不穷。这其中,又以2008年——2009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东鹏洞石”事件最为显著。
在2008年10月15日开幕的秋季广交会上,广东东鹏陶瓷原本以为公司耗资1200万元研发的新产品“纳福娜”洞石会大受关注,但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之外——广交会上洞石的仿冒品比比皆是。
据了解,东鹏自主研发的洞石产品2006年面市,并获得专利权。然而短短几个月后,国内市场上便发现多个厂家仿冒洞石产品。2008年年初,东鹏全球首创“纳福娜洞石”,并以“纳福娜”为名迅速申请注册了商标,同时申请了发明专利。随后,“纳福娜洞石”也被同行企业大量模仿。大量的仿冒迫使东鹏不得不也跟着降价,出口价格更是一路走低,使得东鹏于2008年11月展开全面维权活动。但是,尽管东鹏依法维护自己的专利权,仍不敌众多侵权企业的“围攻”。其中有两家大企业,还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了东鹏洞石专利无效申请。 2009年底,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发出《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书》(第13991号),决定书宣告东鹏陶瓷原申请的发明专利“一种立体孔洞装饰陶瓷砖”的实用新型专利权全部无效,让东鹏很受伤。
创新难,知识产权保护更难。在中国的制造企业中,遭遇专利侵权的企业不在少数。其根源是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发明人维权成本高,而专利侵权的犯罪成本低,有时专利发表人为了保护自己的专利,还经常出现“李鬼”打“李逵”的事件。更令广大专利发明者烦恼的是,企业好不容易打赢了官司,可最终法院又执行不到位。“企业通过维权去追讨经济损失难度很大,是很受伤的事。漫长的诉讼过程也是非常痛苦的。就算最终胜诉,维权企业的精神和金钱损失、丧失的市场份额,也是很难挽回的。”一家陶瓷企业的负责人如此说道。
“行业内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专利保护力度不够等因素对一些科研投入大、创新能力强的企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这也是造成了‘创新一种,普及一种’的‘创新’方式的原因。”何先生表示,在我国,涉嫌侵权现象有禁无止,究其原因,无非是巨大商业利益的驱动。国家虽有专利保护的法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如一纸空文。
“利益的驱动还会让别的企业出重金挖走你的骨干研发人员。”东鹏洞石事件发生后,时任广东东鹏陶瓷总经理的陈克俭表示,东鹏的一名骨干研发人员在重金诱惑下,把研发机密带去了另一企业。“陶瓷业界都知道,地下技术交易成风,知识产权保护很不力。几十万元挖走一个人就可以将原企业上千万的投资葬送。创新很难,但抄袭很容易。
创新不是喊口号
一位业内人士曾如此形容中国陶瓷行业的“创新”之道:
“在中国做陶瓷,先是仿港台,后是仿欧洲,再就是国内互仿。前些年由于国际形势不如人意,出国不是那么方便,所以就只有模仿港台,后来发现港台也不是那么符合中国市场的需求以及世界市场的需求,于是创新就只停留在低层次。到了20世纪90年末至21世纪初,中国建陶的发展势头远远超过了世人的想象,那种创新的能力,那种创新的速度早已是今非昔比,无论是国外进来的,还是国内出去的,中国建陶早已成为世界的主宰。”
“单说抛光砖,在短短的三五年内,中国的抛光砖就远远超过了世界水平,无论是花色品种,还是规格的从小到大,都是让外国人望其项背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建陶行业的专家们、企业家们、技术中坚们,原材料的进出口商家们,像赶集似的不停地在国外建陶发达的国家溜达。对于国内的原材料不行,就进口;对于国内的技术不行,就引进;对于工艺不行,就请国外的技术专家前来指导;对于设备不行,就先是引进,后是吸收,再就是消化,而后再实现国产化,没有中国人搞不掂的事情。于是,创新就这样艰难而非常简单地被得以实现。”
正如这位人士所说,中国陶瓷行业取得的成绩不容小觑。2010年全国建筑陶瓷砖产量超过75亿平方米,占世界总产量的6成以上,卫生陶瓷产量超过1.7亿件,超过世界总产量的4成,建筑陶瓷砖与卫生陶瓷产量“十一五”期间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6.7%和12.6%。预计今年这些数字还将会扩大。
随着中国陶瓷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已是名副其实的陶瓷大国,但不是陶瓷强国:国际豪华酒店用品的采购与我们无缘,甚至国际一些高端的陶瓷展会也限制中国产品参展,欧盟、印度、泰国等屡次对国产瓷砖的反倾销事件……究其原因,不外乎中国陶瓷行业缺乏真正的自主创新技术、产品价格低廉、附加值低。
事实上,如今面对电荒、油荒能源危机接踵而来、原料价格不断上涨而陶瓷市场日趋低迷、在生产成本不断走高的大环境下,陶瓷行业技术革新的呼声日益高涨,且势在必行。
上述的胡先生认为,目前,市场的竞争不仅仅表现为市场竞争的烈度,而是技术竞争,而且越来越表现为知识产权的竞争。对于技术这个瓶颈,不单仅是陶瓷,从全面范围看,在微电子、通信等高新技术领域,70%以上的发明专利是外国公司申请的,这就意味着今后10~20年,这些技术领域的中国市场将会被外国大公司所垄断,假如国内开发某种高新技术产品后,其技术特征落入人家专利保护的范围,没有得到专利拥有者许可,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就违法。
“更多的时候,技术创新只是喊口号,即使发明了专利,也没有重视。中国科学院吴仲华在50年代就发现了叶轮三元流动理论,西方国家利用这个原理发明了喷气涡轮风扇发动机;1958年,上海邮电一所就提出了蜂窝无线通讯,即现在无线移动通讯技术应用的基础理论。无奈的是,我们都没有申请专利。而在陶瓷界有更为惨痛的教训,如佛山有企业开发了一种新型陶瓷技术,由于都未及时申请专利,也未意识到该技术在后来迅速普及,最终被一家申请了专利的厂家集体上了被告席。”
“中国当前的技术经济环境及专利状况与60年代的日本极为相似,而陶瓷企业则更是同出一辙,即缺乏基础性研究及高层次应用技术的条件下,只顾引进、模仿,而疏于消化和创新,以至于高端的生产设备到生产工艺主要依托于进口。陶瓷行业虽不是高科技,但决非无用武之地。近年来,现代陶瓷技术在航天技术、微电子、节能发动机等领域频显身手,正好说明这一切。而在看似简单的建陶领域,技术创新决非已到了登峰造极、前无古人的地步,在节能降耗、工艺技术的革新上还有很大的空间。”胡先生说道。
实际上,陶瓷产业是一个陶企与机械化工企业高度依存的行业,陶瓷产品的创新更多依托于机械、化工产品的不断创新。从这点上来说,机械化工企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陶瓷产业整体的发展。
30年来,陶瓷行业走过的步伐已经有了一个长时间的跨度。在如今多重压力之下,中国的陶瓷产业追求的不再是数量,而更多亟需一场革命性、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周建盛 唐钫)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