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南接广州、佛山,市区距离广州市中心仅仅50多公里,距离白云国际机场30公里,位于广佛一小时生活圈,北接湖南、广西,清远凭借着良好的区位优势,成为重要的经济走廊清远,正以极快的速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寒极变热土、从边缘变前沿、从后发变先发”的华丽转身,享受着市场经济结构调整的丰硕成果。
“产业转移,首选清远”,清远市长徐萍华在省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专家评审会演讲中的精彩话语,也将是清远2009年经济现象的关键词。
壮哉!清远
2010年1月13日,广东省粤北地区现场会移师清远,省委书记汪洋下午主持召开座谈会,省长黄华华代表省委、省政府作讲话。汪洋书记表示,清远连续六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省第一,创造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奇迹。去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增速仍高居全省榜首,难能可贵、可喜可贺。
数据显示:2009年,清远市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逆势而上,生产总值增长16.2%,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大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2.6%,发展势头强劲,骄傲的挺立于广东21个地级市之中。
曾经,清远是广东非珠三角特别是粤北山区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但从2004年起,多项关键性指标再上新台阶,人均GDP突破1.6万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400亿元,达到487亿元,最值得关注的是,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108亿元,进入到“千亿元俱乐部”,成为全省十大工业城市之一,6年内工业产值实现了百亿元到千亿元的大跨越。
机会来源于变动。“清远奇迹”的背后,是省委省政府的高瞻远瞩、运筹帷幄、英明指导。近年来,清远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提出了“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珠三角后花园”的发展战略,即以市场化为先导,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城市化为依托,以“珠三角后花园”为载体,四轮驱动,动力强劲。
据不完全统计,清远共引进项目2000多个,逐步形成了以优势传统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基地。其中,建筑陶瓷等产业正迅速崛起成为清远新兴产业。
清远紧紧抓住珠三角“腾笼换鸟”机遇,创下了“逆势而上、一路领先、一路飘红、一枝独秀”的良好势头,加速融入珠三角,连续六年经济增速全省第一。
客观因素和历史原因不是欠发达地区贫穷的根源,思想的大解放和强烈的创业精神才是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清远,正以他们的成功实践,对此作出了有力的回答。
双城记:佛山与清远共建“双转移”典范
曾经,“石湾瓦,甲天下”,现代的佛山建筑陶瓷也享誉海内外。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迅猛发展,佛山陶瓷[FsTaoci.Com]已发展成为产业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影响辐射面广、社会就业者众、享誉国内国际、极具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优势的传统支柱产业。
然而,受到发展的制约,陶瓷企业在更早的时候便已悄悄展开了“腾笼换鸟”的动作——从2000年开始,禅城辖区内有实力的企业,如新中源集团、新明珠集团、博华陶瓷集团等,已纷纷着手在省内的清远、肇庆、河源、四会和省外的四川、山东、湖南、江西等地,大规模投资建厂。这些从禅城“出发”的陶瓷企业家累计购地3万多亩,投资额超150亿元,产值达340多亿元,企业顺利实现了飞跃发展。
佛山陶瓷产业大转移,让中国陶瓷产业基地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008年12月30日,由佛山和清远共建的佛山(清远)产业转移工业园在与其他5市的竞争中胜出,获得5亿元的广东省第二批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创建成为3个获批第二批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中的一员。佛山与清远两地政府紧密合作,希望通过“联姻”,在3至5年内打造全省最大的陶瓷产业转移工业园。
2009年2月6日,佛山禅城(清新)产业转移园经省政府批准并确定为省级产业转移园。
2009年3月20日,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佛山禅城(清新)产业转移工业园”暨“全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授牌、奠基仪式在清远市清新县举行。省长黄华华、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刘江在仪式上讲话,并分别为该工业园授牌。
在仪式现场,省长黄华华指出:佛山禅城(清新)产业转移工业园被正式批准为省级产业转移园,全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又落户于此,这是我省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又一重要成果。佛山、清远两市抢抓机遇,扎实推进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并取得显著成绩。这既为佛山市产业转型升级腾出了发展空间,也为清远市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还将为全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设产业联盟、办好产业转移园作出了示范。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刘江对此表示:在清新县建设全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有利于促进传统行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进一步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双转移”战略决策的具体体现;希望佛山禅城(清新)产业转移工业园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面向国际参与竞争,将工业园建设成为我国建陶行业重要生产和出口基地的全国性示范基地。
2010年1月13日上午,粤北地区现场会的与会人员考察了禅城(清新)产业转移工业园等。据悉,佛山禅城(清新)产业转移工业园位于清新县禾云镇和龙颈镇内,远期有条件规划建设为70.9平方公里的大型产业转移园区和产业新城。其中A区陶瓷产业基地总规划面积为1.5万亩,主要承接佛山的陶瓷建材产业及配套产业,计划落户12家陶瓷企业,建设陶瓷生产线103条,年产值达100亿元。
清远、佛山,分立珠三角两极,在广东发展一体(珠三角)两翼(粤东粤西粤北)平衡发展的背景下,两座城市的名字第一次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随着双方领导人的双手紧握,一出绝妙的”双城记”,伴随着广东省委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呼声,在南中国的经济版图上精彩上演。在媒体的镁光灯下,这一具有高附加值、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区域性品牌再一次引起世人的关注。
多方合作共赢:清远是佛山陶瓷的“第二故乡”
从“全国三大陶瓷原料生产基地之一”到“全国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清远,作为佛山陶瓷的后花园,其实早在2002年便已顺应潮流、谋篇布局、向佛山陶瓷张开了宽广的胸怀。
目前,已经在清远落户或设厂的佛山陶瓷企业,有广东博华陶瓷有限公司、广东东鹏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新明珠陶瓷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宏宇陶瓷有限公司、广东冠星陶瓷企业集团、广东新中源陶瓷有限公司……这些,都是中国建筑陶瓷行业的航母级企业。
资深媒体人士认为:清远的陶瓷产业基地,自2002年开始形成。目前,14家超大型陶瓷企业聚集在那里,形成了良好的格局。由于清远当地政府的良好规划,陶瓷企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一般的陶瓷企业,是进驻不了该产业园的,这为园区的档次提升了一个高度。清远的发展后劲非常雄厚,可以为中国陶瓷产业基地带来良好的示范作用。
今天,清远大力引进一些高新品牌陶瓷企业和工艺陶瓷企业落户,同时力促产品向多元方向发展,并集成优势、整资资源,向陶瓷生产中心、检测中心、配套中心和生产销售基地、研发基地、货运物流基地的目标全力冲刺。
明道、取势、优术、合众——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政府、城市、产业、行业、企业等具有不同形态的组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互动与契合。
以广东博华陶瓷集团为例:2004年,该集团响应广东省政府建设山区的号召,总计划投资五亿元人民币,在清远市龙山镇建立以专业研发、生产、销售高档抛光砖、内墙砖、瓷质仿古砖的现代化陶瓷产业基地——博华陶瓷城。
博华陶瓷城占地859亩,引进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设备,拥有全球最大的100吨中铝球球磨机、计算机控制系统的7200吨自动压机、意大利“西斯特姆”滚筒雕刻印花机等,并建造当今世界最长(438米)的全自动工控辊道窑16条,年生产能力超过7000万平方米年、总产值可达8.5亿元、解决就业3000多人。
粤北山区,青山绿水间流淌着发展的主旋律。博华陶瓷集团在当地政府与有关部门的的关怀与帮助下,以规模为发展的基础,以品质为升级的要素,构筑了鼎立业界的瓷砖王国,形成了辐射全球的瓷砖生产中心。近年来,该集团分别荣膺中国100最具文化价值品牌,十大建陶明星企业、十大建陶风云企业、十大发展力品牌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中国家居产品百强企业、广东省名牌产品、中国陶瓷行业名牌等荣誉与称号;旗下五子(注: 博华陶瓷、名典磁砖、我e家陶瓷、骆驼磁砖、和家陶瓷等五个子品牌)茁壮成长,专卖店遍布全国各大城市,产品畅销海内外,在短短的六年间内成长为建筑陶瓷行业的中坚力量。
没有“走西口”的辛酸,也没有“闯关东”的无奈,佛山陶瓷等在此安营立寨、安居乐业。
今天的清远,已然成为“佛山陶瓷”的第二故乡。在“发展就是硬道理”这条主线的牵引下,“双转移”、“腾笼换鸟”、“市场经济结构调整”、“广东发展一体两翼模式”乃至“绿色崛起”、“和谐社会”着一系列立意高远、具有强烈时代色彩、革新观念的主题词,正以前所未有的高度,镶嵌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星空中,以其灼耀的光芒,激励着后来者继往开来,不断开拓进取。
诚如清远市长徐萍华所言“实际上是市场选择了清远”。佛山陶瓷选择了清远,清远又成就着佛山陶瓷。今天,这些历经经济寒冬洗练、全新起航的佛山陶企航母们,迎着“珠三角一体两翼”的东风,立足珠三角,辐射全国、走向世界,浓墨重彩书写新时期发展的鸿篇巨著。
政策解读:“双转移”是平衡发展的需要
“双转移”这个由敢为天下先的广东人创造性发明的新词汇,是由“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而高度概括出来的,是广东创造性地提出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统称,具体是指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
广东省委加快推进“双转移”的决策则是破解当前广东三大科学发展难题的关键,可以促进广东发展一体(珠三角)两翼(粤东粤西粤北)模式在深化改革中再腾飞。推进“双转移”,一是大力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珠三角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对于珠三角来说,就是“腾笼换鸟”,给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腾出空间,更好吸收欠发达地区优势劳动力,带来更高产值和劳动力单位产出;珠三角(一体)产业结构升级,会大大提升了广东产业的竞争力。对于工业基础薄弱的粤东粤西粤北(两翼)来说,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就能促进当地的工业发展、就业机会增多、税收增加、老百姓收入增加等,使广东两翼丰满坚硬。
事实上,在政府引导的背景下实施的产业升级转移中,珠三角的企业已经体现出了强大的适应能力。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说,这些企业距离经济中心很近,在转移的过程中保留企业的总部,转移到下游的是厂房。“经过十多年的打拼,珠三角已经形成了区域品牌,例如顺德的家私、佛山的陶瓷、虎门的服装等等,区域的概念不会因为产业转移而转移。”李惠武指出,“这些品牌都是搬不走的,制造业搬走了,企业的总部依然留在珠三角,还有财务、售后服务等等,无需担心企业的‘空心化’。”李惠武指出,这也是珠三角能下决心做转移的放心之处。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