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Slogan

客服热线:400-115-2002

首页/新闻眼/重重压力下 佛山陶瓷产业各自调整寻求新的出路

重重压力下 佛山陶瓷产业各自调整寻求新的出路

2008-07-08 来源:中国陶瓷网 责任编辑:小张 阅读:1671
0 250

    提要:在佛山陶瓷产业的调整风暴下,很多陶企被关停。生存下来的企业经过总结与反思,未来将走不同的路。很多企业人士表示,调整其实是很正常,佛山陶瓷产业经过二三十年的探索发展,现在也应该进入了战略调整阶段。陶瓷行业最终会演变成怎样的格局,企业是否会通过兼并而产生陶企大鳄?仍有待时间去检验。

   

一场产业整治风暴席卷了佛山陶瓷产业。

    “去年政府刚刚向企业传达陶瓷调整精神的时候,很多企业的老板还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那可能只是暂时的‘雷雨’,避一避就过去了。”一名企业人士向记者透露。

   但这次没有“侥幸”。

    进入2008年,佛山加快了陶瓷产业的整治步伐,政府下发正式文件,今年将关停或迁移170多家陶企,约占佛山陶企总数的一半。同时实行“扶持一批、整改一批,关停一批”的政策。资深陶瓷专家估计,最终能够留在佛山的陶瓷企业可能不到30家。

   如今,有的企业已经关闭,有的正在外地建厂,还有的正在等待着被关停,而“中国陶瓷总部基地”的蓝图正在勾勒,一切都是进行时,不同的企业面临不同的选择。

    大企业无心本地恋战

   “今年的陶瓷行业整体形势欠佳,最近我们都在开会讨论销售的策略”,作为知名陶瓷品牌金意陶的营销总监,张念超一见面就向记者透露,今年陶瓷行业销售的压力比往年大很多。

     张念超进入陶瓷行业至今已有8年,他所在的金意陶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属于事业单位编制。发展之初,企业曾遇到不少挑战,直到21世纪初才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在佛山本地取得发展后,为寻求自身规模的扩大,该企业开始外出寻觅工业园建设用地,2006年已经在省外建设更大规模的工业园。

  “我们的企业属于被扶强做大那批,但技术会不断改进”,张念超透露,由于公司的工厂设在居民区附近,在此次佛山陶瓷产业调整中,他们更加注意环保标准的执行,力求在佛山继续获得长足发展。出于战略转变,同时也是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的环保政策,金意陶部分生产线从今年7月开始,逐步用燃气来代替煤炭。

    在张念超看来,佛山陶瓷产业调整来得并不意外。在政府正式下达文件之前,他和业内的人士就已经觉察到了即将到来的调整风暴。

    “这两年来,产业自身也发展到非调整不可的阶段”。张念超分析说,对于企业而言,自身的压力比政府的压力更大。

     几年前,大家都觉得烧砖“很好赚”,而且陶瓷行业的入行槛较低,很多人开始一窝蜂地投资建厂。一些小厂为了争夺市场,不断压低价格进行恶性竞争,最终市场上的产品过于求。加上陶瓷本身属于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近两年来,随着国家对节能减耗标准要求越来越严格,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小企业开始难以承受成本之重。

     “正如全民开始炒股一样,全民烧砖的火焰一旦过热,整个行业就会像股市那样调整,政府勒令调整之前,很多企业其实也已经到了濒死的边缘”。张念超认为,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的同时,由于佛山土地价格上升、面积难以突破,大企业正在全力向外地扩张。

     品牌意识被唤醒管理水平待加强

     黄云岳所在的阳光陶瓷企业属于“整改”之列,公司创建于21世纪初,属于新兴的陶瓷企业,工厂处在三水。在佛山现代建陶三十年的历史发展中,该企业算是年轻的一代。由于从一开始建立就比较注重节能减排、污水处理等环保措施,所以尽管如今环保局经常检验抽查,阳光陶瓷仍能轻松通过。

     黄云岳认为,很多企业的管理层在发展之初存在侥幸心理,进行盲目扩张,风险意识严重缺乏。

    “这些说到底就是跟管理者的素质有关”,黄经理说,佛山陶瓷企业中,很多创业者充其量只是一个“老板”,不能称之为“企业家”。由于各管理者素质参差不齐,整个行业显得有些混乱。即使是一些很大的陶瓷企业,在规划时也往往显得有些盲目。

      黄曾经到过一些陶企参观,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有一次,他看到某家企业整整齐齐摆放着一些大部头的管理书籍、各种规章条例。

    “当时我非常惊讶,一家小企业居然有如此完善的管理规则,再一看,傻了眼,上面蒙了一层厚厚的灰尘”,当是黄云岳还特地跟企业的老板交流,老板一听,哈哈大笑,毫不掩饰地说那是“做做样子”,他本人也没有看过。

   “很多老板的勇气可嘉,但他们是在做‘生意’而不是做‘企业’”,在管理方面,很多企业根本没有“制度”可言,无论在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仍保留家庭作坊的模式。为了能够多赚钱,恶性竞争往往成为各小企业的“公开武器”。对于未来如何发展,企业的管理层往往缺乏考虑。很多企业到了确认被关闭后,才意识到“品牌”二字的分量。

    在黄云岳看来,目前的产业调整仍然属于博弈的阶段,更加残酷的洗牌尚未开始。陶瓷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更应该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的打造,先把企业“做强”,而不是一味寻求“做大”。

    前进步伐被打乱异地搬迁求生存

   “当我们收到通知要搬迁的时候,感觉非常意外”,谈到佛山陶瓷产业的调整,彩鸿陶瓷总经理刘胜红有些激动。

    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佛山陶瓷集团没能在建陶市场化道路的撑住脚跟。后来佛陶集团出资和提供部分资金进行改组,从而衍生了30多家陶瓷企业。经过市场的大浪淘沙,如今健康发展的就只有十多家企业。

    彩鸿陶瓷便是佛陶集团旗下的幸存者之一,在2000年由佛陶集团下的两家工厂改制而成。尽管当时接纳了佛陶的部分员工,但公司成立的资金全部由刘胜红个人筹集,因而彩鸿陶瓷的企业比佛陶转制后的其它企业拥有更多主动权。

     经过不断的摸索,彩鸿陶瓷走上了差异化经营的轨道,专注于做卫浴厨房瓷砖。自2005年第一批产品出口取得不错的成绩后,公司正准备把品牌做大,积极布局海内外市场。

  “我们企业经过几年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市场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当中的过程并不容易,没想到会被列入关停的名单”,刘胜红表示,作为一家企业的经营者,他非常理解政府的做法,但有一点值得推敲,那就是关停的标准并不很明确,而且缓冲的时间太短了,原先的发展计划被突然打断了。不少经营多年的陶瓷企业对于自身的“骤死”扼腕叹息。

    按照政府的调整要求,彩鸿陶瓷位于石湾的生产线将在2009年底关停,为了寻找生存发展的新机会,刘胜红曾前往江西实地考察,准备把工厂迁移出去。等到明年江西的新工厂顺利投产后,佛山的工厂将彻底关闭,届时,办公室仍会继续留在佛山。他希望能够继续通过广东的强大物流条件来发展壮大。

    调整乃产业发展之必然

     以上的三家企业,正是佛山出台陶瓷产业调整、进行陶瓷总部经济建设的三种典型代表,当中的企业人士表述令人深思。

     2000年到2008年,佛山的陶瓷基本属于对称线型发展。自2000年开始,佛山陶瓷企业快速发展,并在2005年达到顶峰。业内人士回忆起那段日期,满心欢喜。当时“基本上只管生产产品,从来不愁销售”。

    随着陶企的盲目扩张,导致产品供过于求,整个行业处于恶性竞争的状态。进入2007年,陶瓷的销售进入瓶颈,生产成本也不断上涨。陶瓷企业外迁,一是迫于节能减排的压力,二是自身规模扩大方面在佛山遭遇瓶颈。从被政府赶着走,到自己主动走出去,佛山陶瓷企业经历了一个自我蜕变的过程。

    佛山市政府快速出台产业调整的政策,对于大企业来说,其实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但对小企业的冲击较大。今年5月份佛山出台三大文件,尽管给了陶瓷企业缓冲的时间,但不会改变整个调整的结果。

     很多企业人士表示,调整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佛山陶瓷产业经过二三十年的探索发展,现在也应该进入了战略调整阶段。

    至于经过调整后,陶瓷行业最终会演变成怎样的格局,企业是否会通过兼并而产生陶企大鳄,仍有待时间去检验。

中国陶瓷网二维码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您还可输入200个字
发表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

中国陶瓷网首页 新闻眼 品牌榜 招商馆 卫浴城 金岩奖 视觉 展会 活动 口碑 人才 选瓷砖 设计师

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周一至周六:8:30 ~ 17:30

中国陶瓷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