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近日,在与一立志打造整体卫浴品牌的企业高管聊天时提及一个问题:在面临一款市场接受度高、但是会破坏整体卫浴店面和谐性的问题时,应当作何取舍?由于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品牌,与此同时团队整体也比较年轻化,在品牌战略布局方面也显得锐意十足。这位朋友回答:品牌的壮大本身就是个需要小心呵护的过程,在这种条件下,舍就是得。
后来又在网上看到一篇题为《“迷路”的凡客》的帖子。文章分析凡客当前遭遇资金链问题时,提到了凡客一直以来在做渠道还是做品牌之间摇摆不定的困境。文中写道,年初,曾立志做中国互联网第一品牌的凡客,不得不开始开放平台转型。由原来的自有品牌,改作全面开放的B2C平台。并希望藉此为消费者提供凡客无法进入的行业,一次提高平台的消费粘性。
不久之前,凡客再度宣布重走品牌路线,为此不惜花费血本做形象宣传。凡客的假想敌是优衣裤、ZARA、H&M这样的传统时尚品牌,然而在消费者眼里,凡客却一直摆脱不掉地摊货的形象。
渠道与品牌之惑,几乎是任何谋求品牌运作的传统制造业的通病。就建陶及卫浴行业来讲,首先且不说品牌基础薄弱、可供借鉴的成功案例太少,也不讲产品可辨识度低、同质化程度高,仅仅是其固有的操作模式,便足以成为其前进道路上必须克服的困难。在绵长的供求链上,从来都不是企业一个人在战斗,这些协同作战的其它单位既是盟友,又是利益共同体,而任何意义上的改革,都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另一方面,当前的行业环境又要求企业不得不谋求品牌化运作,借此突破困境,扩大利润空间。
品牌这样的字眼,说起来动听,做起来却颇多掣肘之处。企业想谋求品牌升级,断不可能脱离先前的渠道资源单打独斗。若要利用这些资源,就势必被前进利益分割这另一个怪圈……于是,当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在市场接受度与品牌特色之间作何取舍时,厂家的态度尚且可以保证(如果企业是要锐意革新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的话),经销商的层次又当如何确保呢?可以想象,在市场的控制作用下,经销商自然也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一面。
长城不是一天修起来的,更何况,当前的问题可能在于要重塑自身的产业形态。规模化生产的条件下,成本压力从来都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讲,如果货物积压所造成的危机足以震撼其生存,又谈何余力去做品牌、去重新规划自身的销售渠道呢?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新兴渠道的崛起,电商平台、互联网等因素对制造业的产业,也时时刻刻向建陶卫浴行业渗透。如果说过去的行业形态很大程度上是在渠道力量的影响下呈现的,那么未来的行业图景势必也随着渠道的迁移而有所变化。品牌还是渠道?这实际并非遥远的宏观策略问题,对当下企业而言,更是一个如何取舍的问题。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