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房地产形式是产业,本质却是金融。这些年来,我国货币的供应增速比GDP的增长速度快得多了,但我国CPI、PPI双双却增长得并不是很快,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过多的货币所追逐的商品是有所选择的。譬如,由于工业品供应能力的增长常常远大于该种商品需求的增加,而且由于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为生产成本的持续下跌提供了空间,因此,过多的货币极少有乐意去投机炒作工业品的。或动员更多的资源进入市场,以消化源源不断超发的货币;或减慢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但必须严格控制货币的超发。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年来中国的货币政策,从本质上讲是不独立的。人民币投放的控制权其实并非掌控在我们自己手中,而是被美元等世界主要货币牵着鼻子走的。应对越养越大的货币老虎,只能动员更多资源进入市场。住房商品化,医疗市场化,教育产业化,还有什么可以动员进入?从“蒜你狠”到“姜你军”,再从“糖高宗”到“苹什么”,尽管新词层出不穷,但多属昙花一现,究其根本原因,无非是体量太小。
偌大的中国,最后剩下方便动员且体量又大的,就只能是房地产了。因为医疗市场化、教育产业化,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吸纳货币的体量毕竟也是有限的;而房地产则不同,伴随着房地产价格上涨,虚幻财富效应会随之放大,吸纳的货币数量也会随之激增。房价屡调屡涨,“地王”频频出现,这说明追逐房地产货币数量的增长,要远远超过房地产供应量的增加。不过,潮起终有潮落时,是泡沫终归有破灭的时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只涨不跌的行情,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只不过泡沫破灭的导火索各不相同,破灭的时间较难预测而已。温州房地产泡沫破灭背后,主要是温州中小企业资金链条的断裂。在外资超国民待遇和国企独享垄断地位的强势面前,相对弱势的中小企业在一阵紧过一阵的货币紧缩背景下的率先倒闭。鄂尔多斯、神木房地产泡沫破灭背后,主要是煤老板资金链的断裂。现在,房地产泡沫破灭,虽然暂时只有温州、鄂尔多斯、神木等地,但迎合房地产泡沫开足马力加大房地产供应的,则远不止这几个城市。现在,美联储量化宽松逐步退出,已经没有多大悬念,最多只是时间问题。
9月2日,星期一。尽管当天A股市场大盘走势尚可,但是对贵州茅台来说,却是一个惊心动魄的“黑色星期一”。当天,茅台股票开盘后即一路下跌,不到10分钟就被巨量抛单砸到跌停板上直至收盘。随着股价急挫,它的成交也放出天量,达到34.4亿元,较前一交易日暴增将近7倍,创下了上市以来最大的成交量纪录。在这个“黑色星期一”里,这个曾经被众多基金捧为权重股的大蓝筹,一下子损失了175亿元的市值。这家酒业公司刚刚发布的2013年上半年报告表明,它的业绩增幅出现了大幅度下降,相比去年上半年,其经营利润的增幅仅为3.61%,这是这家公司自2001年上市以来出现的最低值。要知道,最近几年的茅台,其利润增幅创下的高纪录在所有上市公司中无疑是第一块牌子,2011年增73.48%,2012年增51.86%。而今年上半年的增幅急剧萎缩,表明其增长势头已近枯竭。
对于贵州茅台出现的这种变化,市场很自然地将其与廉政风暴联系起来,随着政府机关和军队内“禁酒令”的深入,茅台这个公款宴请的场合少不了的高档白酒已经被请下了神坛。此前,政府机关的“三公消费”给茅台带来了大量需求,茅台则“顺势而为”,将市场营销重点放到军队和政府群体的团购,借着权力力量来给自己奠定市场地位。在中国特殊的政商体制之下,茅台又被当地政府作为一个可以对推动GDP增长起到重要的龙头作用的企业来加以包装。贵州省政府这几年借助茅台整合当地酒业,做足了文章,投资机场建设、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茅台已实现了多元化发展。这种由政府来规划一个企业发展的模式正是难以消除的一种“中国病”,它是毁掉一家名牌企业的“最佳途径”。
患上了“中国病”的茅台,在2010年制订了一个五年规划,茅台酒产量要从当年的1.2万吨扩展到2015年的4万吨,而在过去10年它的新增产量加起来也不超过1万吨。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规划。茅台必须通过产量与价格的持续攀升来保持五年规划的实施,但这种竭泽而渔的经营模式就像一张绷紧的弓,当茅台的产能急速扩张的时候,其他一些名牌酒企在地方政府的要求下,也都推出了自己的产能扩张规划,按照这些规划加总,中国高档白酒的市场需求将从今日的4万吨增长到2015年的12万吨,依靠正常的市场消费,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因为国人自掏腰包的消费量不可能在短短几年里出现这种倍式增长。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