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上周五,笔者受广东科技厅邀请,在清远科技局主持下参加了宏宇陶瓷“高温大红釉制备技术”鉴定会。会议现场,大家对展览台上的大红釉产品(300×600瓷片)赞赏有加。如国旗颜色的高温大红色釉,它亮丽如镜、灿若朝阳、呈色鲜艳、润泽光亮,是陶瓷色釉中最为名贵的釉种之一。这种大红色代表吉祥、富贵,象征着喜庆,热情,是历来人们都喜欢的颜色。
撇开作为专家的身份不说,客观的站在普通“围观者”的角度讲,宏宇陶瓷公司和景德镇陶瓷学院共同开发的大红釉瓷片产品,为整个建材装饰手段,提供了亮丽的材料,特别是在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喜爱红色的国度,一直以来,大红釉一直稀缺珍贵,设计师和施工人员根本无缘把大红釉作为最普通的装饰元素用之于普通老百姓的家装。红色釉不耐高温,烧制非常困难,有“千窑一宝十窑九不成”之说,因此烧制大红釉成为世界史上一道千古难题,更是历代能工巧匠们的梦想。宏宇技术的突破,使得“旧时王谢堂前燕”,轻捷地“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可能(此处为转意借用)。
笔者在陶瓷生产一线,作为车间主任、技术科长、生产总经理等身份侵润其中二十来年之久,对大红釉甚至推而广之所有深色釉,一直患有“恐惧症”———颜色发色不稳定、色号多、优等品率低,一个不留意,整批产品失败。特别是“联产承包”机制下,生产深色釉产品,简直成了车间主任挥之不去的亏损“梦魔”。有着这样的心理历程,笔者一接到宏宇公司王勇先生的邀请,心里一直嘀咕:他们是否真的攻克了这个技术难关?他们是怎么攻克这个技术难关的?技术秘密何在?
读者诸君,肯定想知道开发此技术的高手是何方人士?———荣获广东陶瓷艺术大师之称的余国明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宏宇技术领军人物。他率领李少平等工程师和生产技术人员,会同景德镇陶院的老师,经过一年半的时间,顺利攻克了大红釉的技术难关。
回想去年各种场合,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秘书长缪斌意味深长地总结2012年,我国建筑卫生陶瓷是近十年以来,首次“个位数”的增长;尹虹博士也认为,2013年,增长不会超过5%。业内人士不言自明:外围环境房地产大幅度调控,行业内部局部产能过剩,相当一部分陶瓷企业生产线停产,40%的企业大幅度亏损,甚至于个别老板恐慌之下自杀了事。
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宏宇陶瓷的销售业绩如何?宏宇陶瓷的老总、笔者的朋友欧家瑞在年尾“陶瓷五十人论坛”上说:2012年,宏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简直是逆风飞扬!
大风不是好事,可是懂得科学的人都知道,飞机在逆风的情况下,却比顺风更容易起飞,而且飞得更好!
作为弱者的风筝,在大风中不免断线和散架,随风飘逝;作为强者的飞机,却在逆风的环境下飞得更好。其中的秘密,无非是风筝没有自己的发动机,要借助外部环境;而飞机却有自己的双引擎,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
大红釉的秘密何在?在看完技术资料后笔者明白,在于根据包裹硒镉红的特点,开发了一种适合于包裹色料高温融解、稳定发色的熔块。在这种熔块中,名贵的包裹红色料不会分解、挥发。我们陶瓷人,以前一直是使用最好的熔块、最好的色料,想生产出最名贵的大红釉,结果却往往铩羽而归。中国传统文化中,“相生相克”原来到处都印证。
宏宇作为强者,其逆风飞扬的双引擎何在?这个疑问,自“陶瓷五十人”论坛之后,一直挥之不去。
鉴定会完毕,鲜花,鼓掌;合影,庆贺。
好客的宏宇公司,红酒敬嘉宾。在晚宴上,欧家瑞老总酒过三巡之后,和在座的广东建材协会吴一岳会长讲起,余国明入行之初,进入宏宇公司;二、三年之后,青年气盛的他离开宏宇公司,希望在众多的南庄等陶瓷厂,寻求更好的发展。接下来,国有企业破产,转制。经过一系列的变革后,欧总在几年后的偶然机会,又在宏宇陶瓷厂邂逅了壮年的余国明。哎,你不是走了吗?惊奇之余,一反“好马不吃回头草”的国人心理,余国明说出了他的切身体会:走遍了这么多陶瓷厂,我觉得还是宏宇厂的环境和文化最适合我。从此,余国明这个巨大的技术“潜力股”,搭上了宏宇这个未来的陶业“航空母舰”。个人职业规划开始了,航母也逐步起航了。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宏宇创造了一个适合科技人员发力的环境,余国明等科技人员群体也为宏宇创造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奇迹。
合适的熔块,让大红釉发扬光大;合适的企业,让科技人员在不断学习中不断成长。
套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最有发言权。
笔者再发挥一句,不断成长的脚,撑大了巨无霸的鞋子。
不知道业内诸君以为然否?(文/乔富东)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