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Slogan

客服热线:400-115-2002

首页/新闻眼/“李宁”巨亏背后

“李宁”巨亏背后

2013-03-30 来源:《陶瓷信息》 责任编辑: 阅读:2001
0 0

    本土运动品牌自去年以来进入比较严重的下调周期,主流观点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本土品牌大放异彩,作为龙头老大的“李宁”更是足以在中国市场上与耐克一较高下。然而在经历迅速而短暂的繁荣之后,本土运动品牌即逐渐走低,并承受着快速扩张所带来的各种后遗症,至2012年伦敦奥运会,本土品牌俨然辉煌不再,正式进入严重的下调周期。

    数据显示,自2004年香港上市以来,李宁公司业绩即持续增长。2009年更是达到顶峰,成为本土体育运动品牌的代表。但从2010年开始,行业不景气造成公司业绩下滑,加之高层人士的剧烈动荡,这一切均造成李宁公司走上了下坡路。据港交所信息,港股上市的中国领先体育品牌——李宁公司3月26日发布2012年年报,公司去年收入为67.39亿元,同比减少24.5%,毛利为25.50亿,同比减少36.9%,权益持有人应占溢利减少至亏损19.79亿元,部分原因在于减少批发销售、应收账款及库存的拨备、推行变革计划及渠道复兴计划的相关成本以及其他重组性成本。

    李宁公司亏损绝非行业个案,实际上,李宁裁员风波只是引爆鞋服行业跌入低谷的导火索,高企的库存积压、品牌定位的迷失等诸多原因在这种低迷的市场环境之下都渐渐暴露出来。2012年上半年,李宁、安踏、361°、特步、匹克和动向这6家国内运动品牌的总库存达37.21亿元;22家A股服装类上市公司第三季度存货总量就达382亿元。高企的库存积压背后,隐藏的实质是本土运动品牌要为前几年的变相繁荣埋单以及鞋服行业供应链所存在的严重缺陷。鞋服行业旧有的供应销售习惯,使得终端店面储备过高库存以备断货,从而进一步放大市场需求,制造繁荣假象。这种渠道缺陷所引发的货物周转不灵,是把危机一再隐藏,并转嫁到下一轮的供销环节,使得行业遭遇低迷时,供应商与经销商都陷入处理库存的泥潭。在这种情况下,经销商难以抽身出来大量订购新产品,许多前期迅速扩张的店面即陷入低赢利甚至亏损的局面。这种情况下,安踏、中国动向、匹克、特步在2012年即选择关店。其中安踏关闭门店590家;匹克减少1323家;特步关了446家;中国动向则减少1110家。包括李宁在内,上述五家国内运动品牌2012年共关店5290家。

    然而,渠道的变革与网点的收缩并不能根治本土体育运动品牌所存在的问题。产品层面的乏善可陈与品牌定位的迷失才是产业链震荡的根本原因。相对于同等偏高定位的国际品牌而言,本土品牌无论工艺创新还是产品质量都远逊于前者,然而价格却动辄上千。价格本身缺乏竞争力,产品工艺又比较容易仿冒,这就为仿制产品提供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本土体育运动产品普遍存在品牌定位不准的问题,这就削弱了产品市场定位的精准性,以及自身的独特性。从业者习惯于抛开产品工艺做宣传,抛开品牌定位谈文化内涵,最终使品牌的运作无所寄托,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此,只有正视品牌的规划与重建,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居安思危”是老生常谈,却同样时任何时候都需要注意的问题,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物的周转、行业的繁荣与衰落都具有周期性特点,更是需要具备居安思危的意识。只有在市场繁荣的时候做足功课,才能避免低落期的捉襟见肘。也只有在问题初现之时就保持警惕性,才能把“无妄之灾”扼杀在萌芽状态。

中国陶瓷网二维码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您还可输入200个字
发表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

中国陶瓷网首页 新闻眼 品牌榜 招商馆 卫浴城 金岩奖 视觉 展会 活动 口碑 人才 选瓷砖 设计师

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周一至周六:8:30 ~ 17:30

中国陶瓷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