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概述:一个企业的文化就是一个企业的心脏与灵魂,每个企业的特性不同,其企业文化的内涵就不一样。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使命、经营理念、价值观、人才观和愿景也不一样,所以,企业文化是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不断超越和完善。因此,企业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创新文化。企业不仅要在管理上创新、在制度上创新、在技术上创新、在生产工艺上创新,更重要的是要在人才上创新,拥有大批不断学习和不断进步的人才的企业才会保持旺盛的竞争力和不断创新的源动力。同时企业文化的建设更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和遵循,需要大家从点点滴滴的小事情做起,从我做起。这就好比是鸟儿身上的羽毛,如果大家都珍惜它、爱护它,鸟儿就能展翅高翔,反之,如果大家都雁过拔毛,那么再健壮的雄鹰也是无力飞天的。
大约是在十年前,笔者曾在《建材周刊》上发表过有关企业文化方面的浅薄见解,当时正值建陶产业风生水起之际,关于企业文化方面的口号耳濡目染不少,但真正理解其博大内涵而又化为企业实际行为细节者并不多见。是以在经济大环境利好的情况下,建陶企业的老板个个赚钱,人人笑逐颜开,文化不文化的似乎也无关什么大局。时至今日,面对目前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房地产严格调控,企业创新力不从心,转型升级茫然懵懂,又有众多的企业家显得不知所措,似有英雄末路、风光不再之感。
据载,2001年时,温州拥有近4000余家打火机企业,占椐了全球金属打火机80%的市场份额,而温州占椐着中国打火机市场的98%。,同年9月,温州因此获得“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的称号。十年后的今天,保留下来的企业已经不足100家。同样拥有“中国鞋都”之称的温州,在2005年的相关媒体的报道中,有鞋企近4000家,而7年后的现在仅有2600家鞋类企业处于生存状态。 众所周知的温州楼市泡沫为全国之最,随着各制造业纷纷锐减,转而纷纷参与借贷,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借贷之城”、“炒钱之都”。至此显赫经年被称之为中国“犹太人”的温州模式全面破产。于是 “倒闭”、“失踪”、“出逃”、“跑路”、“跳楼”、“上吊”等等负面新闻不时在国内外各大报纸、电视和网络飞流。从这些失败的事例中不难分析出,欠下巨额赌债出逃者有之,借入高息而造成资金链断裂跑路者有之,参股经营担保公司出问题而失踪者有之,企业互保巨债无法偿还而跳楼者有之。各种迹象表明:这些率先“胆大吃西瓜”先富起来的董事长和老板们所凭借的不是企业家的精神和优秀的企业文化去经营企业,而是以一种赌博的心态投机取巧在经营企业,所以最终还是误了卿卿性命。所谓“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不管是借的,还是贷的,出来混迟早还是要还的。基于此认识,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有关企业文化的博大内涵。
一年企业靠机遇,十年企业靠管理,百年企业靠文化,千年古寺靠领袖。
据统计,目前国内企业的平均寿命三、五年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真正做到百年老店的企业却是屈指可数。当然,没有一个老板不梦想做百年品牌,可是理想和现实相差总是那么遥远,很多的新老板总是昙花一现,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一说到企业文化,没有一个老板说企业文化不重要,口号标语写了不少,也请相关人员上课讲学,但就是没有见到有多大的成效。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呢?这个看似无形而又实则有形的东西一直以来大家都很困惑、很纠结、很难以言明,既看不见摸不着,而又无处不在无时不体现出来。正确的理解是: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实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从、身体力行并沉淀下来的企业价值观、企业愿景、行为作风、规范、历史、榜样人物、企业环境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应该说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内在的灵魂,是企业发展方向的指南针,是企业存在和实现社会价值的载体,是企业增强全员信心、凝聚全体员工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是企业实现永续经营的核心要素。企业文化当然不是空穴来风,它所表现出来的首先是企业家的文化,一个老板诚信,这个企业就是诚信的,而一个连诚信都稀有的企业,何谈员工对企业认同和忠诚?员工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所谓的企业文化又从何而来?
大家都知道,几百年上千年的寺、庙、观、庵俯拾皆是,何以故?答案就在于这大堂里的菩萨,这尊菩萨或佛像其实就是寺庙文化,因此,千百年来香火旺盛。有拜财神爷的,那是财运方面有领袖;有拜观音菩萨的,那是救苦救难的领袖;有拜圣帝的,那是智慧结晶显灵的领袖;也有拜岳飞、关公的,那可是忠勇仁义化身的领袖。领袖的人格魅力就在于不断给人类以征服一切的力量、智慧、希望和勇气。假想你把寺庙里的菩萨换成美国总统,那这寺庙肯定就会马上倒闭、香火断灭。所以,一个企业的老板当然就是一个企业的领袖,如果这个企业领袖光明磊落、堂堂正正,有敬天爱人之心,有厚德仁慈之怀,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对人类社会进步、繁荣贡献心力,则这个企业就是健康向上的;但如果这个企业的老板要人格没人格,要魅力没魅力,要智慧没智慧,内心肮脏,尽想些坑蒙拐骗的事,干些卑鄙下流的勾当,心中惟有自己的利益至上,则这样的企业无论是得天时还是得地利,肯定不会长久。
当然,文化这个词,并不是指你读了多少书,喝了多少墨水,文化和知识其实是二个层面的东西,一方面,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内涵博大精深,如通常所说茶有茶文化,酒有酒文化,饮食有饮食文化等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是靠日积月累和历史沉淀下来的,不是靠喊几句口号就有企业文化;而知识的面说起来虽然很广,但内涵却并不丰富,只是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学科知识、专业知识等各个领域的大集合而已,因此,有知识的人不一定就有了文化,但有文化的人是一定有知识的,这和有没有上过学喝过墨水留过洋是一点关系也没有。建陶产业乃至于其他行业,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企业做得很成功的老板相当多。回首当年,领袖一首“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军歌,管理几百万的军队所向披靡、秋毫无犯,这就是军队的文化;一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思想,唤起工农商学兵政党磊落光明、雄心万丈,这就是执政的文化。因此,佛学上下千年,佛祖从来没有写过任何一个文字,有的只是言传身教而已,然而经佛门弟子所记述整理和感悟的佛学典藏却是多得难以胜数,可见众人对于伟大领袖的顶礼膜拜和崇敬之心的力量是多么的强烈。
尊师者王,重友者霸,惟己者亡。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个意思是说,我每天有三件事情都要反省自己,一是替老板做事情、出谋划策,有没有不忠实于老板?二是和朋友们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三是老师教我的知识有没有去实践?韩退之先生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一个人尊重自己的老师,这个人就一定能成王成侯,能够重视自己的合作伙伴乃至于自己的竞争对手,就能雄霸一方;而心中只有自己利益的人,最后是一定会失败的。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一个企业的老板就是一个企业的楷模,如果一个企业家或者企业心中装着的只有自己永远的利益,漠视员工或他人的存在,忘记自己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特别是置身于当今这个物欲横流、人人自危的年代,企业顺利的时候,也许吃喝嫖赌样样干、风光无限,一旦身处逆境、市场不利的情况下,就将什么诚信、品质、合作、双赢等等先前的企业文化口号通通忘诸脑后,能拖则拖,能欠则欠,一个原材料供应款,拖上一年几载没有下文,职工应发工资三、五几个月没有消息,更何谈起楷模之作用?因此往往又得不到员工和合作伙伴的理解认同和有力支撑,落得树倒猢狲散的结局。古语曰:“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事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按照现在的讲法就是:“端正自己的内心之后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只有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了,然后才能整治好自己的家族,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而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国家治理好了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到平民,都要把修养自身道德作为根本。一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败坏,却要他整治家族、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那是从来也没有过的事情”。故无论是大到治理一个国家、管理一个企业还是小到整治一个家族或者改造自我,都概莫如此。所以,格物、致知、心正是成事者首先必须要具备的三个首要条件。
我们注意到,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广东在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已经得到了提速,但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表面上看,技术的研发需要时间和资金的大量投入,但实质上,企业家转变思维更为重要。IBM(中国)全球企业咨询部运营战略首席顾问白立新表示:“企业转型的根本在于企业家转心。大家看到,已经有许多的企业,广东像美的、格力这样的一批优秀企业开始推进科学管理,开始全面开发‘软资源,告别那些大进大出破坏地球、掠夺人性的经营”。从 《日本京瓷公司发迹秘诀》中我们不难发现,正是有稻盛和夫这样一批伟大的企业家,缔造了一大批知名的日本企业,才产生战后日本的经济奇迹。我们经常追问,为什么我们难以或者现在还没有产生更多的世界级企业、世界级企业家呢?北京大学国际MBA院长杨状表示:“中国的企业家缺的是一种企业家精神,没有创新和变革勇气,所以中国企业很难赶超世界一流企业”。在目前的建陶产业乃至其他的产业中,往往是模仿跟风、同质山寨版占椐市场绝大部分份额,谁都不愿意花大力气大投入从事研发和创新,但只要别人研发出来了,就会不惜一切手段去挖人家的墙脚,这样钱来得快,于是大家一窝蜂的大干快上,造成了粗犷模式下的建陶产业今日生产产能严重过剩和建材市场严重过剩以及价格恶性竞争循环的结果。著名画家齐白石老先生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层意思就是说,学画要学习的是画画的精髓,如果只是模仿抄袭的话,是注定没有前途的。故曰:尊师者王。
企业家到底需要具备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这就是稻盛和夫先生所说的“垂直攀登”的精神。在面对难题、遭遇困难的时候,我们必须笔直攀登悬崖峭壁,要像攀岩运动员一样,以顶峰为目标,笔直攀爬。而一味的投机取巧、玩计谋、耍花招或许能轻松地解决一时的问题,但无论如何都无法达到一个比较高水平的目标。要达到高水平就必须沿着自己相信的正确道路奋勇前进,以垂直攀登的姿态迎接挑战。这也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特别是在当今这个鄙视劳动、认同投资、道德匮乏、方向迷失的年代,‘垂直攀登’就好比在激流中打桩,困难无比,你稍有动摇,就会迷失方向、中途下车”。康荣集团CEO薛董如是说。所以,企业家精神的建立是企业乃至人生的精神食粮,是企业乃至人生准备接受最大挑战的转折点。
上善若水,敬天爱人。
《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例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棹,山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但是,它却永远不要占据高位,更不要把持要津。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它在这个永远不平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垢纳污而包容一切,所以是“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终成大度能容的美德。一个人行动修为如果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渊默,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态而安静澄止,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不争,与世不争,那便是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
佛说:“大海不容死尸”。这就说明,水性至洁,从表面看,虽能藏污纳垢,其实它的本质,水净沙明,晶莹剔透,至净至刚而不为外物所污染。孔儒以“逝者如斯夫”的前进,来说明虽是不断的过去,却具有永恒的“不舍昼夜”的勇迈古今的精神。所以,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释家的圣净无生三面古镜,可以自照、自明、自知做人的行为准则。做人如此,做企业亦然。企业文化的回归最终还是人本文化,以人为本才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之核心。换言之,企业文化是人道、商道的结晶,可以做到百年企业,而要做到如释迦牟尼团体一样的千年企业,非天道莫属。佛教创立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有组织、有戒律、有愿景、有传承,历尽千古,流芳百世,这是任何一个团体和政党所无法做到和取代的。因为从本质上来讲,任何一个政党或者团体都是自私的,而佛教不一样,它提倡众生平等,提倡欣赏,提倡自由,而不是盲目改造。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