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在遭遇行业产品高度过剩的困难下,从业者纷纷扭转思维,从前专注于生产代工的企业亦开始自身的品牌化之路。这种品牌化,包括自身产品结构的整合、产品链的完善,通过宣传轰炸及各种营销方案提高品牌的曝光率等等。即使无法提高品牌在终端消费群中的辨识度,至少也得让经销商及同行对自己有一个全新的了解。当下,做品牌已经不仅仅是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择优战略,更是迫于行业生态恶化、成为众多从业者不得不走的求生之路。
在谈及开拓市场、增强品牌竞争力的时候,决策者把做好产品的差异化视为理所当然的方略。不错,只有生产出与众不同的产品,才有望彰显个性,甚至开拓蓝海。产品的差异化可谓一切后续营销的生命线,做好这部分事情后续工作才能更好地展开。然而我们却忽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宏观事实:即就整个行业而言,其高参与度、低关注度的特征仍未摆脱,消费者叫得出的品牌依然寥寥可数。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发生的后果是产品的差异化因为不具备品牌的高度,其自身特色的彰显将会大打折扣,那么企业研发团队为此投入的努力亦将面临贬值的局面。
因此,从业者运营产品差异化思路的时候,必须具备品牌的高度。如何塑造品牌内涵的差异化,在概念层面让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才是配合产品研发做营销的上上策。在概念层面下功夫,当然不是哗众取宠,或者通过取一个比较西化的品牌名称混淆视听,而是要立足产品,对自身产品的特色有一个独到而深刻的诠释。概括来讲,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言而有文”。传统制造业在面临产能过剩这一顽疾的时候,都会把营销作为工作重心。殊不知,营销并非简单的宣传促销,而是更应该上升到品牌塑造的层面。能够赚钱或者制造轰动的营销是成功的,然而塑造极具辨识度的品牌形象才是更高层面的营销境界。
这与行业集体形象更是息息相关。众所周知,美国品牌给人的印象是大刀阔斧,善于在少人问津的市场领域开发蓝海;日本品牌则是在节能降耗层面做到了极致;欧洲人秉承严谨的工业态度以及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品牌诠释层面走得更远,在彰显个性化方面的成功为世人所共知。这种独立特出的形象,与其从业者专注深挖品牌内涵差异化的工作是分不开的。反观本土的市场以及品牌,依然被贴以“世界工厂”的标签,甚至仅仅作为工厂还屡受诟病,退而成为生产廉价低次品的所在。笔者无意否认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差异,但是品牌辨识度不高无疑也是本土品牌核心竞争力不彰的重要原因。在品牌内涵的差异化做到极致,甚至使人一想到有关标签第一个就能想到自己的品牌,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的差异化才能充分彰显,其价值才能得到充分肯定。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即使iphone5并没有较之iphone4S进步很大,果粉们依然相信前者代表了流行的前沿。提到智能化我们会想到TOTO,提到经典性我们会想到科勒,甚至一提到水龙头我们就会想到汉斯格雅。那么提到什么我们又会想到本土的哪一个品牌呢?
不仅如此,品牌内涵的差异化有助于企业产品结构更趋合理。方便面可以做成各种味道,饮料能够分为运动型、低糖型、凉茶以及更多种类。如果没有品牌塑造的差异化,试问这些高度趋同的产品仅靠其微乎其微的差异化能够细分出不同的市场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由此可见,企业开发差异化市场,不仅要注重产品自身的差异化,还要通过品牌把差异化极为鲜明的突出出来,从而引导消费者产生该品牌在这次一级市场中更为专业的印象。在赢家通吃的年代里,做好第一才是确保自身主动性的最可靠方略,而第一的印象无疑是通过建立新的市场规则而促成的。做饮料行业的第一确为艰难,不仅因为对手众多,更因为衡量标准太复杂——但是做“凉茶”这一次级市场的龙头,相对来讲却会容易许多。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