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劳动力转移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经过4年多的实践探索,这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农村近90%的剩余劳动力已转移出去,个别地方转移率超过95%,农村劳动力已基本实现了转移。同时,随着产业布局调整,珠三角城市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倒逼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回流”至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就业,另一方面吸引大量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向珠三角地区转移就业。
深圳福田区是一个“倒逼低端劳动力流出、吸引高端劳动力流入”的典型样本,其中以华强北商业街为代表的“工改商”模式和以上沙创新科技园为代表的“工改工”模式最为突出。曾经辉煌过的低端加工制造业纷纷迁至“关外”或环珠三角城市,并且带动低端劳动力的同步转移;与此同时,新入驻的商业机构和创新科技企业越来越吸引高端劳动力涌入。福田区这样的劳动力转移路径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发展规律和人才流动规律的直接体现。随着珠三角生产要素的提高和环境资源约束的增加,大量劳动密集型低端企业面临着巨大生存压力,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作用下,在“不转移就倒闭”的两难选择下,不得不向生产要素成本低的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这类转移出来的企业不仅承接了从当地农村新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其中以已婚并有孩子的妇女为主,同时还吸引了大量从珠三角城市“回流”的劳动力,这部分人长期在同一类企业工作,许多都是“被迫”跟随企业同步转移的,他们大都在35-45岁之间,普遍有在珠三角城市工作10年以上的经历,有的更是在同一个工厂工作了10多年。
劳动力“回流”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最重要的是当地有需求。清远市佛冈县迳头镇这几年的实践充分说明这一点,这个3.2万人的山区镇过去一直以农业和种养业为主,“工业几乎是一张白纸”。随着“双转移”的实施,迳头镇一下子划出了四大工业园,全镇共引进外来投资项目40多个,新转移劳动力8000多人,其中八成是本地人,而半数都是从珠三角“回流”的。当然,家庭因素、子女教育问题、生活成本压力都是劳动力“回流”的影响因素,但不得不承认大部分劳动力都是“被迫”选择回流的,是企业转移倒逼的客观结果。“如果工厂不转移或倒闭,我还会继续在珠三角工作下去”,在与佛冈县清南玩具厂的员工聊天中,多名员工都这样介绍自己的打工经历。
就现状而言,相比于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珠三角城市对于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更有吸引力,20来岁的年轻人普遍都选择广州、深圳、东莞等发达地市打工,他们大都具有高中以上学历,怀揣着“闯世界”的梦想远离家乡在外打拼。而中国第一代农村转移劳动力,他们普遍40岁上下,劳动技能单一,大都选择“回流”至当地加工制造类企业工作。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普遍缺少技能培训,多从事重复性的简单劳动,而且自我也缺乏职业发展规划,普遍将自己的命运与企业的命运捆绑在一起,倘若有朝一日这类企业再进行转移,或者利用机器人代替人工,这部分人或将又要逆转移回农村。
实践证明,市场倒逼机制是劳动力转移的最大动力。劳动力转移不但促进了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也助推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加速了广东的城镇化步伐。现阶段要把推进劳动力转移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劳动力普惠制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积极按经济区域配置劳动力资源,努力实现我省人力资源优势的最大化。(南方日报评论员)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