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6月9日是世界文化遗产日,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兵马俑再次引来世人瞩目的眼光。自2009年6月起历时3年的第三次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对外公布发掘成果。
代表着国内陆地考古最受关注的秦兵马俑考古发掘,在全社会前所未有涌现“考古热”的今天,带给人们怎样的新惊喜与疑问?南方日报记者亲临现场进行了采访,秦始皇陵博物院一号坑考古领队曹玮研究员、执行领队许卫红研究员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专访。
证明军阵两侧有翼卫
“多年前,考古专家曾推测,军阵的两旁有翼卫,防止敌人从两侧夹击。这次通过发掘可以清晰看到,有一列方队面朝北向,证明了军阵两侧有翼卫的推理。”兵马俑前馆长、被誉为“秦兵马俑之父”的袁仲一在现场告诉记者。
而执行领队许卫红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根据考古专家的发现,秦兵马俑兵阵阵形已初露端倪。“马车后头发现了少量拿着弩的俑,而车阵的前方则是手持长兵器的将士。”许卫红还说,更新奇的是,考古专家发现,车阵的前方和后方的右侧,还分别出现了一名手持长兵器和拿弩的军官。考古专家还发现了保存完整的秦朝弓箭弩和罕见的漆鼓鼓面,而“秦朝车兵挡箭牌”——皮质漆盾的发现则是首例。
“这些细节还原了秦代更完整的军旅生活。”许卫红说,由于秦兵马俑不戴头盔,以前考古专家们一直推断他们骁勇善战不怕死,因此一号坑可能没有盾牌,但直到此次发现的皮盾才打破了这一猜想。
“一号坑主要展示的是秦兵马俑的阳刚之气,但也不能忽略其他生活细节。”许卫红告诉记者,考古专家还发现了“无处不在”的丝织物,如车帘、车幕,秦兵装弓的袋子——弢等等,此外,以前发现的陶俑上身都没有穿衣服,但现在考古专家发现一些兵马俑身上穿着衣服——雕塑出来的衣服,而几乎每件陶俑都有彩绘,揭示了大量秦代生活的细节。
大量火烧水淹痕迹
第三次考古发掘一个扣人心弦的谜团就是,秦始皇陪葬的大量兵马俑为何残破且有火烧的痕迹?究竟是何人所为?在此次发掘中,考古专家们惊人地发现了一个盗洞,被推测发生的大概年代是秦末汉初。
由于考古技术的进步,考古专家在俑坑内还发现了大量火烧的痕迹、水淹的痕迹,兵马俑的躯体上还发现了大量钩斫、砍杀的痕迹。“目前就考古专家掌握的信息,最有可能的是,秦兵马俑坑先被水淹,地基不稳导致坍塌,然后又遭火烧以及人为破坏。而人为破坏的时间被推断为秦末汉初。”许卫红说,尽管不能完全说明是项羽所为,但破坏兵马俑的时间与项羽的年代吻合,可以说他是破坏秦兵马俑最大的“嫌疑人”。
考古领队曹玮则推断说,有可能是秦末农民起义军队(可能为项羽)破坏了秦兵马俑坑,然后以大火焚烧。“因为俑坑内许多被砍下的兵马俑的头部还保留着鲜艳的彩绘,而大部分站立的身体则有明显火烧的黑色痕迹,很可能是兵马俑头部先被秦末的农民军砍下掉入泥浆中而颜色得以保护,幸免于火烧。”
“秦巨人”身高超姚明
除了一号坑的发掘,从去年开始展开发掘的秦始皇陵园区内的秦始皇陵9901陪葬坑也有不少新发现。它被考古专家们称为“百戏俑”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百戏俑坑考古队领队张卫星告诉南方日报记者,“百戏俑”坑首次揭示了秦代陶俑新的类制。而此次发掘已出土有10多件陶俑个体。与重甲铁骑的一号坑兵俑不同,这个坑展示的是截然不同的风格,张卫星说,这些陶俑上身赤裸,四肢动作各异,体型分为魁梧高大以及清秀纤细两种。有一尊被称为“秦巨人”的陶俑,仅脚部有32厘米长,相当于穿54码的鞋,不算头部,身高就超过两米,比姚明还高。
“它们的动作姿势五花八门,有的右手伸向天空,右手食指对天;还有的双手在腰间拖起物件;还有的半蹲。”张卫星说,专家们认为,他们正处于表演状态,是表现宫廷娱乐服务内容的,不仅是乐舞,还有的展示相扑、杂技等技巧,展示秦人的力与美。(记者 李培)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