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目前陶瓷行业正处于你追我赶的局面,但在这追赶的过程中却并不平坦。先是业内存在一种误区,认为营销就是打品牌,打品牌就是打广告,“广告一响,黄金万两”。于是,各种形式的陶瓷系类产品广告轮番登场,概念炒作层出不穷,烧得钱越来越多,广告的效果却愈来愈不明显。接着,业内又兴起了另一种论调:营销主要就是要“做市场”,只要市场打开了,不愁产品卖不好。而在终端为王的时代,做市场就要抢渠道、抢终端、抢销量,马上,企业之间、品牌之间的终端血拼愈来愈烈,促销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价格战迭起。但是,数年搏斗下来,某些曾经耀眼的明星却“黯然陨落”,始终在市场风光的仍旧是那些跨国巨头、领军企业。其原因何在呢?
曾经有一位行业专家向笔者分享过一个故事:假如有一个人在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掉了一个针,要找回这个针不同的国家将有不同的做法。美国人会思考如何通过遗失的针为主题进行炒作,其最直接的目的不是要找回针,而是通过针来组织相关的活动来争取更多的商业价值。而中国人大多则会通过不断打听的方法,不断地向路人询问针的下落,如果没人知道就停止找寻。而至于德国或者日本人,则是把找针这个目的落实到地,可能会把天安门划分为几十个或者上百个小的区域,然后逐一在每个区域细细地寻找直到找到为止,这就是一种工程师文化,正因为这种工程师的文化从而使德国和日本的制造产品享誉世界各地。
所谓工程师文化,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将产品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线,追求产品完美的一种精神。单从整个营销链条的构成来看:“产品—渠道—终端—销售”等等,产品就是最靠前,最首要的元素,事实上,产品也是总揽营销的“指挥部”。试想,如果产品质量不过硬,经销商也不会进货;如果产品没有好的口碑,终端商业不会让之进场;如果产品没有好的效果和使用体验,消费者更不会去购买,销售便无法完成。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没有好产品,其他一切后续的工作都是白搭的。营销战术上的东西可以模仿,也很好模仿,但好的产品、核心的技术是很难模仿出来的,其是科研人员的心血成果,市场人员的智慧结晶。可口可乐的配方全世界有几个人知道,很多从宝洁出去的经理人,推出类似宝洁的产品,但直到目前,消费者常用的洗发水还是海飞丝、飘柔、潘婷。
也许就像今年广东省高考作文的命题“回到原点”一样,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而对于陶瓷行业营销来说,其原点就是需要一种工程师文化,把产品做得尽善尽美的精神。(文/ 黄汉秋)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