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于“有法” 化于“无法”
2006-08-15
来源:陶瓷信息报
责任编辑:白秀芬
阅读:2000
去年10月,我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办个人展期间, 幸遇了新疆石河子大学的王怡平先生,当时他特意题了“有法、无法”四个字送给我。这,冥冥中为我日后创作陶艺作品《悠闲》埋下了一颗种子。
今年4月的一天,阳光明媚。我心有灵犀,手随心动,开始了“有法、无法”这一主题的创作思考。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陶艺师创作时无不注入了自己内心的向往和追求。以前我在创作之余,就曾想去西樵山小住几日,但事与愿违总不能如愿。心中惦念,一经提起,便一发不可收拾。在过程中,边做边想,我渐渐进入了“有法、无法”的创作空间。
第一步:首先,将麻袋剪成一片粗陶泥、泥浆、树皮、陶塑用工具毛笔等,接着把粗泥最好是真空练泥机练过摔成方块,然后用木锤或其它工具拍平,直至大约3厘米厚用来做原作的厚,再用树皮拍打泥面。
第二步:待泥板干到能成形时不能太干,否则易断裂;也不能太湿,否则成不了形,即可把它扭曲或弯曲,这要根据自已事先酝酿好的构图,进行初步造形。待初步造形干到能在上面塑造人物时夏天约需一晚,冬天约需二天,方能把人体按整体比例斜睡在树干上。需要注意的是,作品的成败在于人体的造形与整件作品的构图是否协调一致,人体除把握每个关节长短比例外,最重要的是头部脸上表情的塑造,俗话说“观其外而知其内”。我在构思《悠闲》作品之前,曾去乡村仔细观察过路边或树下,躺在摇椅上乘凉的老者,他们手拿蒲扇,微闲双目,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态,着实让人羡慕,让人感怀
第三步:在把人物身体及脸上表情完成后,再进行‘穿衣’步骤。先把准备好的粗布要有很强肌理效果的铺平,然后把泥拍平,面积不能超过粗布的一半。把另一半布覆盖在拍平的泥片上,泥片的厚度根据需要5毫米1厘米不等,拍好后确认厚薄均匀,再把粗布打开并取出两面印有布纹的泥片。取出的泥片一定要保湿,然后按人物的特征进行着装,着装时先从下到上,再从里到外,一步也不能乱了分寸,否则前功尽弃,需从头再来。着装时因泥片较薄,极易断裂,所以有时需重复10次或更多次才能穿好。
第四步:衣服穿好后还有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沾须发”。我制作须发的方法与传统的手法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准备好瓷泥浆、棉条要细,把剪好后长短不一的线条放入调好的泥浆中搅拌,泥浆不能过多,然后按需要进行粘贴。
第五步:一切工作完成后,让它自然干燥,大约一个星期或一个月后再上釉,也可用煤炉烘干,但最好是自然干燥,这样烧出的作品呈色自然漂亮。
第六步:干燥后作品需上釉彩,再入窑锻烧,锻烧窑有电窑、液化气窑梭式窑等,我所用电脑程序控温窑,共分7段烧成。烘干需掌握好温度,常温~200度:3小时;200~500度:1.5小时;500~700度:50分钟;700~900度:1小时;900~1100度:1小时;1100~1200度:1.2小时。保温15分钟。
作品经9~10小时烧制后,让它自然冷却,待窑温降到300度时,可慢慢打开窑门,待作品不烫手时把它取出,检查一下作品有无缺损变形,整道制作程序方算结束。以上烧制作品的曲线程序会因釉彩的不同而改变,可灵活掌握。
悟于“有法”,化于“无法”。艺术灵感稍纵即逝,创作者需要及时趁热打铁付诸行动,当然前提是创作者的艺术根基必须扎实,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以上,就是我创作《悠闲》的一点感受。
(彭文鸿)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