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4月20日上午,记者在漯河市政府于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项目落地发布会上获悉:一项核污水处理技术——催化生物陶项目在河南漯河落地,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已经建成并具备规模生产能力,将于近期投产。
这是一项可快速、高效吸附、过滤核污染废水的新技术,用于防治放射性物质碘—131及其他放射性碘同位素的扩散,在核事故应急、核废水处理、核设施防护、医疗放射性废水处理中广泛应用,这种催化生物陶颗粒特别对碘—131的吸附率高达99.7%,令人震惊。
据了解,第一代生物陶技术于2002年开始研制,2004年在美国夏威夷大学研制成功并在美国投入工业水处理应用; 第二代技术于2008年研制成功并获得中国专利; 第三代生物陶技术用于净化空气,消除空气中的苯系物,由我国环境科学家董良杰2010年发明,并于当年申请了发明专利。3月11日日本灾难发生以来,该技术在对碘—131和碘—125等放射性碘同位素的定向吸附、固定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郑州举行的催化生物陶项目落地发布会上,著名环境专家、技术发明人董良杰说,这项新技术具有定向性、选择性、化学固定、操作简便兼容、后续处置便利等特点,是第三代生物陶技术中的一个新的系列。
据介绍,核污水处理技术——催化生物陶项目由河南天源环保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实施,项目位于漯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110亩,总投资1.5亿元,目前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据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今年4月14号的检测报告显示,催化生物陶可快速、高效吸附、过滤和污染废水,用于防治放射性物质碘 —131及其它放射性碘同位素的扩散,可广泛应用于核事故应急、核废水处理、核设施防护、医疗放射性废水处理等。
据了解,这项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新技术,是由一个环境科学、化学、生物学、物理等科学家组成的跨学科团队研制。其核心成员主要有:董良杰(催化生物陶技术、微鼻重金属过滤技术发明人), 周景(美国马里兰大学化学博士、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博士后), 刘志勇(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博士)等。
“这种新材料叫做催化生物陶,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陶瓷,也不同于传统的吸附材料。”研发团队的领军者、知名环境科学家董良杰介绍说,利用这种新技术制作的颗粒,是一种具有定向选择性功能的高效吸附材料,可以快速、简便 、高效地吸附固定放射性物质碘-131和碘-125等碘放射性离子。这一技术的核心部分是在材料上实现定向、选择性吸附和固定功能。
“我们将尽快把这项重大科学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项目总协调人 、漯河市政协副主席、河南天源环保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松贺博士介绍说,目前该技术项目已经在河南投资了1亿元人民币,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已经建成并具备了规模生产能力,将于近期投产。 (薛书增)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