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近年来,大量的“专业人士”在自媒体平台分享“如何看坯识砖”,他们将陶质坯、斑点坯、通体坯分成三六九等,甚至根据坯体的颜色(例如发红、发灰或者发青)判定瓷砖来自什么产区。

虽然各有各的说法,但有一个观点是高度一致的——超白坯是所有坯体中的最优选。这种认知的宣导致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挑选瓷砖时“非超白坯不买”,倒推陶企推出超白坯瓷砖。
不可否认,超白坯是建陶行业为提升产品外观而发展的一项重要工艺,对比普通砖坯它的卖相更好。得益于岩板品类的爆火,给行业带来了一波生产设备升级,大部分陶企基本都具备生产超白坯的技术实力。
目前都有哪些品牌在主推超白坯这一卖点?砖坯的白度是不是瓷砖质量的决定因素?今天中陶君就好好跟大家唠一唠。
超白坯已成为
性价比品牌标配
今年8月份,以“定义高端 重塑至尊”为主题的2025新恒隆集团《超白坯产品白皮书》媒体发布会上,新恒隆研发团队历经720天技术攻坚的革新力作——至尊白金丝绒惊艳亮相。

10月份,被誉为建陶行业“隐形冠军”的新锦成集团正式启动白坯升级项目。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升级并非针对某款产品,而是全线升级为白坯,推动行业打响“价值战”。

同样在10月份,将军陶瓷集团借华夏新总部展厅落成之际,对外喊出了“真白坯·岩板芯·将军造”的宣言,围绕“真白坯基材”、“45°超白坯体”对产品体系进行全面战略升级。
昊晟集团旗下的维罗生态砖于今年进行品牌升级,确认了“23年佛山造,好砖不贵”的品牌定位,其新品多洛米蒂系列通过优化原料配方与纯色布料技术,实现纯粹无瑕的超白坯效果。

今年年初,江西头部陶企罗斯福陶瓷重磅推出35°超白超平大理石系列新品,优选白泥坯体配方配合立体白坯多维布料工艺,核心卖点为“白而不贵,颜值加倍”,开创高性价比白坯新时代。

除此之外,今年推出超白坯新品的还有爱因斯坦瓷砖、国辉陶瓷、简至道陶瓷、希尔顿瓷砖、沁园春陶瓷、威仕陶瓷、景悦陶瓷,尺寸包括800×800㎜、600×1200㎜、750×1500㎜、800×1350㎜等。
至此,超白坯瓷砖几乎是品牌走性价比路线的标配,它精准切中用户追求“物超所值”、“好而不贵”的消费心理。白坯瓷砖更好卖,也已经成为终端经销商的共识。
超白坯瓷砖的
定义和生产方式
曾有粉丝在中国陶瓷网《帮你选品牌》直播间提问:白度到多少的砖坯,才可以称之为超白坯?
事实上,关于超白坯的定义,业内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人们所说的超白坯,一般是指瓷砖砖坯的白度在45°甚至以上的产品。

新恒隆集团董事长罗浩彬认为,白坯可以分为4种类型:第一种是加白坯,白度在20—30°之间;第二种是普通白坯,白度在30—40°之间;第三种是普通超白坯,白度在40—45°之间;第四种是新恒隆的至尊白,坯体白度超过53°,釉面白度可达70°。
要想实现超白坯的效果,需对原料配方进行调整,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是被人们诟病最多的硅酸锆。2000年前后,硅酸锆这一原料是瓷砖的主要增白剂,其本身虽然不具放射性,但其原料矿物锆英砂中却可能混有放射性杂质。自2004年以后,建陶行业开始推行3C认证,加上硅酸锆的价格猛涨,通过添加硅酸锆给瓷砖增白的生产方式已经被逐渐淘汰。

其次是最简单直接的除铁。在粉料阶段,便对瓷砖的基础原料(如粘土、长石、石英)进行物理和化学除铁、除钛处理,去除导致坯体发黄、发灰的杂质。这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且成本较低,但想要让砖坯实现温润如白玉的效果,终究还是差点意思。
再次是选用超白高岭土。高纯度、高白度的高岭土天然氧化铝含量高(44%—48%),白度可达75度以上,将其作为核心原料,可让坯体纯净细腻,发色自然温润。但是,因高岭土稀缺且塑性差,生产成本高昂,技术要求高,目前较少陶企采用这种方式。

最后一种是加入铝镁增白。生产过程中,在原料中添加氧化铝、氧化镁等增白剂,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白度较高的铝镁结晶相,可让瓷砖坯体白度增加,釉面发色自然。这种方式的性价比相对较高,但对配方和工艺控制要求严格,是目前比较主流的超白坯生产方式。
综上所述,超白坯目前在业内缺乏标准定义,尽管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但大部分陶企仍然可以实现,并且有成本更低的生产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陶企做超白坯产品的同时还能兼顾性价比。
瓷砖坯体的白度
是否影响产品质量
同样是瓷砖,为什么大家都认为超白坯瓷砖更好?一切都要归功于其对装饰效果的显著提升。
白度较高的砖坯,可为釉面提供更纯净、明亮的基底,从而增强釉面色彩的鲜艳度、图案的逼真度和质感。用一个通俗易懂的比喻,皮肤更光滑更白皙的美女,上妆效果通常要比皮肤粗糙的更好。

因此,超白坯瓷砖的核心价值还是在于优化瓷砖的美学表现,满足消费者对高端美学的需求;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场景,例如采光不佳的空间,可以有效增加明度;例如浅色系装修风格,可以让瓷砖的发色更加纯正。
再回到前文提出的问题,砖坯的白度到底是不是瓷砖质量的决定因素?
就拿最近热度非常高的陶瓷砖质量分级新国标来举例,其中衡量瓷砖品质的检验项目包括了表面质量(印痕和塌边)、尺寸误差、边直度、直角度、表面平整度、吸水率均匀性、断裂模数、可加工性、耐磨性、耐污持久性、耐化学腐蚀性、防滑性能等。

有行业人士指出,瓷砖的吸水率、抗折强度、表面硬度等性能指标主要取决于原料配方、压机吨位、烧成制度等因素,而非坯体的白度。其原理是采用高吨位压机压制和高温慢烧,使瓷砖坯体致密,实现较低的吸水率,同时使得产品更致密坚固,具有更高的硬度、韧性和抗折强度。

除此之外,最让消费者头疼的R角、辊棒印、水波纹等问题,也不能直接通过提升坯体白度来解决。瓷砖的抗污性能、防滑性能、可价格性能,更是与坯体的白度没有直接关系。由此可见,砖坯的白度并非瓷砖质量的核心决定因素。
因此,消费者在选购瓷砖的时候,需要根据自身的预算和需求理性选择,同时关注瓷砖的几项核心实用性能,多做对比,避免盲目追求某个单一的概念。
终端市场并不是只需要超白坯产品,也需要普通砖坯的产品。对于陶企来说,更要理性分析消费需求,避免一股脑跟风某种趋势,再次陷入“价格内卷”的局面。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