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离开景德镇已经有几天了,但常常是一觉醒来,以为自己还在。
那天在国家轻工业部属陶研所草木森森的院子里,见王秋霞女士正从车上下来,赶紧疾步上前自我介绍,王女士握着我的手对身旁的先生说:这就是黄茂军——王锡良的家人我见了不少,惟有这最著名的小女儿我不曾谋面,日前我的同事采访她时,我因为稿债缠身而无缘同往,这样的邂逅,饶是一种补偿。
类似场景,让我很眷恋景德镇。
(一)
这次回景德镇,发现很多陶瓷老板都在尝试投资办媒体,于景德镇而言,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现象。遗憾的是大家的思路全往“艺术陶瓷”这一华山小径上挤,说是说要办一份全视野的陶瓷文化读本,最终拿出的还是一本花纸头一样的作品集——说白了,还是因为隔行如隔山,对媒体、尤其是平面媒体这块,各位老板驾御起来到底还是差点意思。
一位同行向我抱怨说:说起来这些老板身家都是上亿的,可投在办杂志上的钱却非常有限,烧个100万就火急火燎。
我现在所在的这本杂志,只出了8期,听说就已经烧了2000万投资中的将近一半,投资方还安慰说:这是预算之中的,明年我们继续追加投资1000万……那天我在重庆,听北大方正的一位高层说,如果没有这样的投入,我们怎么会有关注你们的兴趣?类似的话,我已经不止一次在不同的场合听不同的人说,资本对这样一本平面媒体的兴致盎然,应该是它表现不俗的市场回报。
这次回江西,很多人都说起《江西晨报》的“血拼”。
江西出版集团一直对麾下没有一张叫得响的报纸耿耿于怀,过去十几年里,也就在开头年份由《都市消费报》对《江南都市报》构成威胁,后来《都市消费报》每况愈下……去年,出版集团再擂战鼓,声势浩大地筹办《江西晨报》,结果,因为还是《都市消费报》原班人马具体操盘,继续沿袭陈旧的办报思路,甚至挑起“20元订报两年”这样的价格战,结果南昌的报业市场现在是“血流成河”。
2007年下半年,我曾经有过一次和《都市消费报》老总合作的机会。
我很快就发现这是一次没有前景的合作。当时有北京的资本准备染指江西报业市场,面对那样一个资金实力雄厚的投资团队,《都市消费报》的老总叫价600万办一张日报,而我却以同样的叫价办一份周报,在听完我的阐述之后,资方直接就否定了前者的方案。
(二)
江西报业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有影响力读者的缺失。
我们从市场调查中很容易发现,江西的“三高”人群(高管、高知、高薪)对本土报纸的评价都比较负面,甚至出现省委宣传部长在公开场合宣称自己“不看江西报纸”的尴尬……这样的局面,必然影响报业的经营状况。
江西报业目前在全国报业普遍委靡情况下呈现出的“一枝独秀”,并非江西报业如何成功的体现,而是和江西经济最近几年突然发力有关,随着江西成为中部最热的资本高地,江西报业的群体性侏儒状况,导致广告投放市场的“别无选择”,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江西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在广告市场各自所占比例看出端倪。
最重要的一点是,江西报媒最普遍的问题是因为公信力的没有形成,造成二次销售上只能以版面出售为主,其他如会展、培训和研讨等经营思路基本处在“冻土”状态等待破冰。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即时传播已不是报纸的任务,这种最早的纸媒体似乎正在式微,我们中的很多人逐渐习惯从电子媒体中获取资讯——就江西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那些习惯上网阅读的人恰恰是这个社会中的“三高”人群——对纸质媒体的阅读,越来越成为一种奢侈的行为,它甚至有成为未来阶级划分一个最重要属性的趋势,即:那些有阅读习惯(专指读书读报)和阅读能力的人,成为这个社会的精英与中坚。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纸媒体将“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即时新闻传播权让位给了广播、电视、互联网和目前正在新兴的“蓝牙”,但电子媒体浩瀚庞杂的广度与快速,影响了它的深度,也就是说,它的信息搜集能力很强,但它的信息处理能力比较弱——人类写作行为的思想性与优美程度,让这种信息处理变得不仅深刻,而且珍贵。
“负责解释一切”,这应该是纸质媒体在这个时代存在的最后理由。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