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开工以来,各地“民工荒”再起,陶瓷行业各产区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民工荒”,但观察本行业的实际,笔者更愿意用“用工荒”这个词来描述眼下行业的用工情况。因为2007开始的陶瓷产业大规模转移和升级,基本上已经重构了中国建筑陶瓷的产业版图。中西部地区产区的兴起,需要大批的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这些人员不可能一夜之间从乡村冒出,只能从广东、山东等产区调剂。尤其是那些来自新兴产区的老产区在职人员就顺利成章地“被调剂”。佛山产区近三年来陶瓷企业总数锐减三分之二以上,一线工人用工矛盾已是大大缓解,但有幸留下的企业产业升级压力大,品牌化生存成为主流选择,于是,产品、空间设计以及营销、策划人员紧缺便成为自然。
事实上,2007开始的产业转移、升级也是与产能扩展结伴同行的。佛山传统产区虽然产能大幅度减少,但大佛山产区周边产业承接地,如清远清新、肇庆高要、江门恩平等的产能却继续快速扩张,加上中西部地区产能的成倍增长,几乎使行业用工全线吃紧。新厂、新项目的频频上马首先是需要大量持证的机修工和电工,其次才是技术人员、熟练工人,同时也需要大批项目运营人才,包括主抓基地运营的总经理、营销老总等。而且,产能扩张还伴随着设备的升级,尤其是低碳经济浪潮重压下清洁生产技术的广泛使用,使未来行业环保技术、环境管理人才会越来越紧俏。
2007年之前,大佛山产区陶瓷企业虽然也经历过多次经济周期的洗礼,但内部产业升级动力依然不足,每次经济低潮过后,行业又迅速恢复到粗放型增长的轨道。今天回过头来看佛山地区2007开始的产业转移,单从缓解用工压力,降低劳动力成本的层面已足见其必然性。但再往上溯,如果佛山政府能摒弃犹豫,以坚决的态度对区域内陶瓷产业升级及早作出部署、安排,可能今天我们面临的压力就要小多了。因为在产业升级内部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必然是推动升级的主要力量。
眼下,各地新兴产区快速崛起以及相伴而生的“用工荒”、“资源荒”,已经成为佛山地区企业实施产业升级的内部动力源。产业升级本质上就是对人才、资源的争夺。面对80后、90后比他们父辈更高的眼界和维权、发展意识,大企业因为合同规范、工厂环境、社保福利、技能培训等方面条件较好,在用工方面占据明显优势。而中小企业则普遍占下风,“用工荒”显然会逐步推动这些企业的规范化治理。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在国内影响很快见底,一些大企业感叹行业洗牌的绝好机会稍纵即逝。尤其是面对新兴产区野草般增长的企业,主流企业百般无奈。而眼下的“用工荒”显示,行业洗牌最具条件的还是大佛山产区。
在“用工荒”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陶瓷企业会向陶瓷装备生产商提出设备自动化的要求。而有实力的陶机企业也将趁机推出更多的自动化新产品,如自动堆垛机、自动上砖机、自动包装线。2006年,陶瓷装备领域的领军企业科达机电依托其新建的陶瓷工程试验中心推出墙地砖自动选包装线(通过自动检测仪可以将陶瓷产品的品质检验、拣选叠垛、包装捆扎及码包作业全部实现机械化生产)的时候,大多数陶瓷企业并不在意。而恰逢从2006年开始行业漫长的繁荣期也客观上掩盖了前瞻性企业对自动化装备萌动的市场需求,整个行业技术升级的步伐由此大大延缓。科达机电此后更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煤化气设备的研制。
但即便如此,这些年来依然还是有陶机企业坚持开发、推广自动化设备。2008年第22届中国国际陶瓷工业展上,新景泰推出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分级包装生产线。2009第23工业展上一鼎科技又推出最新的全自动瓷砖包装生产线。这些自动化装备相信在用工成本高企的当下会越来越有市场。现在问题是,自动化整线设备投入比较大,陶机企业需要寻求与陶瓷企业更好的合作方式,减少其一次性投入压力。另外,陶机企业如何与陶瓷企业深度合作,从局部入手提高企业装备的自动化程度,研究开发出更多的低成本的自动化装备。如赛普飞特机械与高要将军
陶瓷合作研发的
瓷砖自动上砖机。 (刘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