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广东省和重庆市两地政府签订了《关于加强两省市全面合作的协议》。涉及合作项目273个,投资贸易总金额505亿元,现场签约项目40个,金额285亿元,拉开了渝粤合作的大。这给4月来就传言佛山建陶企业将大规模进军川渝地区的消息,无疑又给予了一个有力的脚注。
自2007年以来,佛山陶企受多种因素影响,开始大规模外出投资,布局全国,先后在江西、湖南、湖北、辽宁、河南等地形成大大小小10多个新兴产区。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投资热潮开始回落。更重要的是不少企业通过对外出投资的实践,深深地感受到投资环境方面,广东要远远要好于内地。因此,在大的经济环境开始好转后,又开始尝试在大佛山周边乃至两广交界陆续投资,进入10月后,甚至出现一股投资热潮。
但是,前后两轮投资,在投资行为及动机上又了明显的不同。第一轮外出投资,主要是企业迫于产业整治地压力,而进行的未雨绸缪式的求生存的投资,即使出于布局全国考虑的大企业大品牌,实际上,也是生存竞争的需要。后一轮投资,则有了明显的政府引导的脉络,投资更有序,企业更理智,在投资环境上有了更多的政府保障,利于产业的长远良性发展。而在头一轮的自由散打中,企业明显的吃了“开门迎客,关门宰客”的暗亏,不少地方只是为了官员的GDP政绩,缺少长远的明晰规划。
那么这次的渝粤合作的意义何在?意义就在于对于产业的发展,由双方省市最高领导牵头,由上及下有一个具体的规划。这对承接陶瓷产业转移上,无疑有了法律层面的保障。4月以来就传言40亿建陶资本北上入渝,从长远投资行为看,恐怕不是空穴来风。
西南地区有广阔的市场,密集的人口,而陶瓷产业确相对薄弱,尽管有夹江产区,但企业规模小,档次低(新中源、新万兴等少数企业除外),未能很好地覆盖城乡市场。大部分陶瓷产品还是佛山、淄博企业这些外来户提供。自四川启动地震灾后重建以来,中低档产品供不应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尽管佛山、淄博有足够的产能,但往往远水难解近渴。
随着云贵川及湘鄂西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将会呈现出更广阔的空间,而重庆地区发展陶瓷产业,对拓展这一市场,无疑将有十分诱人的前景。尽管可能仍然有风险,但投资本来就是风险行为。对于两地政府已合作协议的形式投资,毕竟要远远好于“游侠江湖”,如果说渝粤合作的意义,意义就在于此罢。(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