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1986年2月24日,经我国外经贸部批准,正式恢复新苏边境贸易,霍尔果斯口岸正式过货,拉开了伊宁市现代对外贸易的序幕。92年国务院批准伊宁市为沿边开放城市,批准设立伊宁市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同年成立伊宁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加强了外经贸管理,伊宁市对外贸易得到发展,由以边境贸易为主转向边境贸易、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并重发展。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伊宁市对外开放逐渐走向成熟,市政府下大决心推进对外开放,在促进思想解放,更新观念,努力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提出了外贸强市和外向型经济带动战略,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二十余年来对外贸易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对外贸易达到新的水平
八、九十年代,以边境小额贸易为主,数量很小,92年至96年对外贸易额有较快发展,年进出口贸易额最高达到7800万美元。入世后对外贸易稳步发展,到2005年达到3.49亿美元。07年下半年伊宁市对外贸易呈现新一轮快速发展态势,当年对外贸易额达到3.05亿美元,2008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5.07亿美元,同比增长129.4%美元,比1987年的644万美元增长约77倍。
二、外贸市场向多元化扩展
1、进出口商品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从八、九十年代单一服装、鞋帽发展为服装类、黑色金属类、箱包及鞋帽类、汽车、电车、摩托车及零件类、日用杂品类、纺织品类、各类机械、家用电器、塑料类、非金属矿产品及制品类、食用植物及其产品、家俱类等27大类近百种商品;进口商品主要有牛羊皮、纺织原料类等。
2、外贸经营主体不断扩大。伊宁市外贸经营主体由80年代末四家国有公司代理发展为2008年44家外贸进出口公司,形成专业外贸公司、自营生产企业、合资企业、工贸企业共同开拓国际市场的格局。
3、贸易国别数量不断增加。伊宁市外贸进出口国别从80年代末前苏联为主发展为2008年中亚五国、马来西亚、伊朗、芬兰、阿尔及利亚、台湾、香港及欧美等约24个国家和地区。
三、地产品出口发展较快
一是地产工业品起步并逐步发展。2001年以来,随着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逐步改善投资软环境,一批外向型加工企业纷纷落户伊宁市,形成了以伊宁市边境经济合作区集中发展为主,辐射周边的外向型产业集群,如安琪酵母伊犁有限公司、中洲乳业有限公司、伊犁阿旺都食品有限公司、伊犁志诚食品有限公司、伊犁百信草原蜂业有限公司、伊玛林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富利特工贸有限公司、七星工贸公司等。至2008年底伊宁市规模以上外向型生产性企业共计10家,出口产品有活性干酵母、奶粉、奶油、方便面、纺织袋、加工板材、工业硅、番茄酱、牛排、手套、编织袜等,出口总额2000余万美元。
二是农产品出口逐渐活跃。2001年以来随着伊宁市设施农业的不断发展,出口农产品规模逐渐增大,截止2008年底,伊宁市共有出口蔬菜备案基地13个,备案面积12650亩。蔬菜种植总面积42179亩,产量182086吨,产值约273129万元。其中对外出口数量为11800吨,占蔬菜总产量的6.4%,出口额达到296万美元,同比增长84%,出口农产品以蔬菜水果为主,出口蔬菜主要有番茄、辣椒、黄瓜、甘兰、茄子、大蒜、洋葱、豇豆、芹菜、菲菜、菠菜、花菜以及食用菌类;出口水果主要有草莓和葡萄。随着州海关出口农产品基地备案制度的推行,伊宁市农产品出口将走向规范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道路。
今后,伊宁市将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以加快发展外向型产业和促进地方产品出口为主,全力推进光彩产业、建陶产业、汽车项目等外向型产业建设进程,强力营造外向型经济发展氛围,培育和形成外向型经济新的增长点。继续支持安琪酵母伊犁有限公司、中洲乳业集团有限公司、阿旺都食品有限公司、伊玛林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福利特工贸有限公司、七星工贸有限公司等现有外向型企业的改扩建项目,发挥外向型加工企业龙头带动作用。加强伊宁市二类口岸硬件设施建设,积极营造设施完善,检验方便、通关顺畅、业务快捷的进出口环境。围绕推进出口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加强农畜产品出口的规范化运作。从林果产品、蔬菜、禽蛋、肉制品和农产品深加工等种植和养殖源头加强规范化运作,不断提高包装质量,强化认证工作,使出口产品符合国际流行标准,达到出口市场要求,不断形成规模。积极引导外贸企业规范经营,遵守中哈两国进出口协议,依法经营,逐步向正规贸易接轨。研究中亚国家的最新贸易政策,保障对外贸易顺畅。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