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Slogan

客服热线:400-115-2002

首页/新闻眼/资金大转移促成佛陶全国开花

资金大转移促成佛陶全国开花

2007-11-13 来源:中国陶瓷网 责任编辑:苏振明 阅读:2315
0 250

    佛山陶瓷的转移是近年来最热门的话题,本月初,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建陶企业之一新中源又投资7亿在湖北当阳建新生产线,按照惯例,领头羊的举动往往意味着新一轮扩张序幕的拉开,将再次改变全国陶瓷产区的格局。新中源此举引发人们新的疑问:佛陶为何要向外转移?佛陶快速扩张会带来什么后果?外扩会带来佛山陶瓷空心化吗?应对空心化佛山要做些什么?记者就上述问题展开调查,并采访了佛山陶瓷工业协会秘书长尹虹博士。

中国建筑陶瓷在省际的资本流动(中国局部地图)

    佛陶数百亿资金转移各地

  佛山陶瓷转移近两年特别引起关注,但佛陶外扩实际上从本世纪初就开始了。

  吸引佛山陶瓷第一轮转移的是四川廉价清洁的天然气及相应的原料与西部市场,新中源、奥斯堡、广乐等企业相继落户四川夹江。

  第二轮转移是佛山陶瓷大规模地走向省内邻近的肇庆、清远、河源等地,在周边形成了一个200多亿元产值的产业群,形成了一个泛佛山陶瓷区域。

  第三轮转移是最近一年大批佛陶企业再次布局设点,一年中,佛陶在外省签约投资金额近 200亿元,建厂圈地约2万亩,其中金意陶、箭牌、欧神诺落子瓷都景德镇;新中源继四川夹江之后又签约湖南衡阳与江西高安。最近佛山陶瓷的知名品牌企业欧亚、汇亚、中盛又相继转移到江西。目前大中型的建陶企业无一例外地都在进行着或正在准备进行产业的转移,通过转移进行新一轮的扩张及重新布局,这一轮转移仍在继续。

  尹虹博士分析,目前国内建陶行业正处于高速增长期,以至少每年新增100条生产线的速度在增长,佛陶扩张是必然的。佛山陶瓷外扩是一次再布局,佛山总部产量并没有明显减少。佛山陶瓷转移目前仍然以扩张、二次布局为主要形式,全面实质性地转移暂时还没有在佛山陶瓷内部大面积的发生。但佛山陶瓷转移已经全面改变了全国建陶产业的格局。

  外迁解决佛陶发展瓶颈

  佛陶为何外扩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尹虹分析,2006年我国墙地砖出口首次跃居世界第一,超过 意大利、西班牙,达到5.44亿平方米,约占我国建陶总产量的10%左右,尽管最近出口退税比例降低、人民币较大幅度升值,但未来10年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不会有本质性的改变,中国的建陶产品出口将进一步增加。作为世界最大的陶瓷产区的佛陶自然会抓住时机扩张。

  其次,近年来遭遇到的 能源、运输、环保等扩大发展的瓶颈问题迫使佛陶向外转移。近年来生产用陶瓷原料的运输半径越来越大,主要燃料(燃油)成本越来越高,运输设限越抓越紧,环保、节能减排的要求越来越高,整个建陶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成为佛陶发展的瓶颈,佛陶需要再布局。

  再次,土地等成本越来越高,使佛陶在本地扩建成本增加。一方面多年产业积累为产业扩张积蓄了足够的爆发力,另一方面土地的价值、环境的要求、劳动力市场等方面的情况与10年、20年前大不相同,环境迫使佛陶另辟途径求发展。同时佛山地区制定了优二进三的产业发展策略,环保税收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政府已不再审批陶瓷生产项目。

  佛山应发展总部经济应对空心化

  在3~5年时间里,佛山陶瓷产业不会出现明显的空心化问题,但是在这一轮以扩张与布局为主要特征的转移全面成功之后,佛山作为建陶中心的地位被有所淡化,在国内其他地方出现新的建陶产业中心,则会逐步出现佛山陶瓷空心化的问题。

  对佛山陶瓷转移应该积极应对,早作规划,保持佛山陶瓷的持续发展。佛山陶瓷应该如何应对?尹虹博士提出7招:

  招数一:全面发展总部经济,确保10年之后佛山陶瓷不仅是中国建陶的发展中心,更是世界建陶的发展中心。

  招数二:打造“佛山陶瓷”、“佛山陶瓷名牌”两个区域集体商标,“佛山陶瓷”适用于佛山陶瓷行业主流企业产品,“佛山陶瓷名牌”仅适用于佛山陶瓷的著名品牌。

  招数三:巩固全国建陶营销中心、出口基地、物流集散地的地位。佛山地区已有的中国陶瓷城、华夏陶瓷城、意美家卫浴世界,在建的瓷海国际、中国陶瓷城二期都是这方面工作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会展业也是这方面的重要工作,佛山地区应定期举行国内国际的建陶行业峰会。

  招数四:创建研发创新平台与设计中心,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

  招数五:挖掘陶瓷文化的内涵。将佛山陶瓷的建陶产业与传统的石湾陶瓷历史、陶瓷文化结合起来,发展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陶瓷产品,增加对外交流,吸收西方的陶瓷文化,增加佛山陶瓷产品的文化韵味。

  招数六:建立陶瓷产业信息中心。

  招数七:做好建陶生产的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相关部门应及早建立适合佛山陶瓷发展的清洁生产技术标准,用标准法规主导佛山陶瓷的发展前进。

  建陶产业新格局

  佛山陶瓷转移在全国全面开花,带来的结果是,全国崛起了11个陶瓷产区,11个产区分别是:

  佛山及周边地区:主要组成为佛山及周边的清远、河源、肇庆等广东产区,年产量约24亿平方米,占全国总产量的50%。

  山东地区:主要包括淄博、临沂等主要产区,产量约11亿平方米左右,是目前除广东外,中国最大的建筑陶瓷产区(2006年有媒体报道其总产量甚至已经超过广东)。

  福建地区:有企业近300家,生产线500多条,产量约5亿平方米,其中晋江4亿平方米(《泉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泉州市的数据为4.16亿平方米),闽清1亿平方米,福建外墙砖产量据称占全国产量70%。

  华东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为主的华东组团,建筑陶瓷以台资为主,产量约1亿平方米,表现布局分散、总量不大、质优价高、风格内敛,与广东地区有较大不同。

  四川夹江地区:有近100家企业,238条生产线,产量5亿平方米。2006年年底,天然气供应紧张,水煤气项目启动,近10家大厂全部新建水煤气。

  河北高邑:有企业65家,生产线74条,年产量约为1亿平方米,但在人才、资金、能源及技术升级方面仍有较大压力。

  江西地区:以高安、景德镇、丰城为主体,目前产量尚不足1亿平方米,但到今年年底,高安将形成近200条线的生产规模,加上丰城、景德镇目前正在筹建的6大建陶企业,这将是一个新兴的建陶工业基地。

  东北地区:包括沈阳法库,企业108家,已投产生产线80多条,在建的生产线100多条,年产量1亿平方米。

  辽宁建平:园区生产和在建的企业已达24户,13户企业的14条陶瓷生产线投产,年产量约5000万平方米。

  山西阳泉:阳泉市共有16家陶瓷企业,代表企业如华龙陶瓷有限公司、阳泉玉石陶瓷有限公司,集中于阳泉郊区。

  安徽淮北:已在烈山区规划一个占地2平方公里的陶瓷工业园区。现有10多家企业,投产的有8条生产线,年产量2000万平方米。

  此外,近来还有一些企业开始进入湖北宜昌、四川丹陵、广西北流、陕西宝鸡、宁夏中卫、甘肃白银、内蒙古包头等地区。未来还会增加更多的陶瓷产区。

                                        (辑自:广州日报)

中国陶瓷网二维码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您还可输入200个字
发表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

中国陶瓷网首页 新闻眼 品牌榜 招商馆 卫浴城 金岩奖 视觉 展会 活动 口碑 人才 选瓷砖 设计师

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周一至周六:8:30 ~ 17:30

中国陶瓷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