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在崇尚个性的时代,人们从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力求突出个性特色。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都认识到产品个性化、独特化、品牌化、专业化在市场营销中的重要性。但是,你如果走近大大小小的陶瓷市场,定会被陶瓷行业上演的“模仿秀”所折服产品几乎是千篇一律,大同小异。不只在产品设计上模仿现象严重,在广告语、产品名称乃至概念炒作、营销模式、管理经验等方面都成为众多陶企争相模仿的对象。抄袭、模仿、跟风已成为目前陶瓷行业的一大顽疾,受到众多陶业人士的抨击。
模仿不仅损害了被模仿企业的利益,扼杀了众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工业设计的愿望,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而且也会使自身在发展过程中迷失方向,丧失自我,使自己过早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风吹雨打下凋零。因为在市场竞争中,特色和个性是企业的生命,模仿得再好,也是他人的东西.没有特色和个性,老是跟在别人后面走,只能吃别人没有吃完的残羹剩汁。由于企业的品牌是依托企业自身的实力和特有的文化底蕴及经营理念,在市场竞争中锻造出来的,囿于模仿,当别人的东西与自己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及自身实力不相称时,模仿的马脚就要暴露在消费者面前,由此,其企业形象必将受损,失去消费者的信任,最终落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后果同时,模仿本身就表示模仿者承认自己低人一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模仿会使得其市场地位、产品地位与被模仿者之间产生了清晰的差距。而当你拿着模仿的东西去和别人在同—个舞台上竞技时,会远远落后于市场推出的首个品牌,赢的几率将是很小.另外,模仿者由于缺乏创新,从而很难有超越被模仿者的能力,而这种依赖性的模仿,从长远看,将会扼杀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使得模仿者组织内部的创新精神退化,形成急功近利的畸形经营心态和坐享其成的惰性,其深层危害甚至在于消融了一个企业的创造力,使企业永远无法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因此,以模仿为出发点的竞争,无异于是一种自杀行为。
在国内外企业的众多案例里,作为模仿者几乎没有一个称得上成功的。纵观全球知名企业的发展史,不难发现,成功的公司从不会将模仿战略作为自己的长期规划,他们都有一个有别于竞争对手的非常特色的战略,才获得了成功。如:在果汁大战中,很多模仿“鲜橙多”的品牌都没有占到多少便宜,但是可口可乐推出的“酷儿”则俨然以“不同”的形象定位为青少年,很快成为与“鲜橙多”旗鼓相当的第二品牌。百事可乐也曾经模仿可口可乐的概念进行销售,但是消费者很快就认出了这个不正宗的东西,百事可乐一度被逼得多次请求可口可乐收购,但均遭拒绝,最后百事可乐终于和可口可乐“对着干,将自己定为“新一代”,成为了全球第二大可乐。陶瓷行业也有许多善于模仿的企业,并没有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反而使自己成为市场竞争中的牺牲品,就是很好的明证。
模仿赢不来市场,模仿不是企业的生存、发展之路,只有跳出模仿的窠臼,不为行业“风潮”所左右,不断创新求变,通过改变游戏规则来抛开竞争者,确保和其他竞争对手拉开距离。使自己处在潮流的前端,才是竞争取胜的必由之路。(李国庆)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