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头古瓷的前世今生
2006-12-11
来源:三秦都市报
责任编辑:欧阳柯
阅读:2688
古窑遗址在碎瓷片中安眠
2006年12月6日下午,我们驱车到达澄城县尧头镇,在凛冽寒风胡乱刮下的雨夹雪中,实地考察了尧头古窑遗址。眼前的一切对我们来说,新鲜而震撼。崖畔田头被弃置的残瓷大多堆积在黄土瓦砾之中。废弃的残亘,参差错落的旧瓷窑以及耐火砖、匣钵、瓷片、窑渣布满山坡,从北到南3公里长绵延不断。古窑遗址在碎瓷片中安眠着。
省考古所研究员禚振西不由的感叹说:我在全国跑了几百处窑址,陕西的窑址也跑了三四十处,一般窑址都建在山凹里或者山坡上,像这样建在两河间山包上的窑址,在全国尚属唯一。如今不能大规模生产真是可惜了。
在一处窑前,窑工周铁怀正在工作,他今年50多岁,“我家这口窑至少有400多年历史了。”他住在附近的村子,以烧窑为生。在黑漆漆的窑里,他借着微弱的烛光向我们讲述着一座窑的前世今生和满地的陶瓷往事。
澄城陶瓷主要产于尧头镇,据《澄城地名志》记载,尧头镇古称“窑头镇”,因瓷器窑较多而得名,又由于古圣人“尧”与“窑”的发言相同,久而久之圣人之尧这个优雅的字符慢慢地取代了瓷窑的“窑”。尧头镇这一地名称谓一直延用至今。
澄城县文化馆吴来宝馆长告诉记者:尧头粗瓷是陕西渭北历史上著名的民间瓷窑,有着千余年的烧造历史,其窑址也是历代民间陶瓷文化遗存的重要地方。据明朝县志记载,澄城“瓷砂始于唐”。这是尧头窑最早的文字记载。明嘉靖年间县志曾记述征收窑税,每年“窑课钞二百八十九贯五百文……物产:器用资黑瓷、石炭。黑磁尧头镇特产。”明代天启五年刻印的《同州府志》也有记载。长期以来,这个大型的民间窑场不为古陶瓷研究界所知,从未列入中国陶瓷史。据当地人称,在古窑址废墟中挖掘的陶瓷碎片上发现刻有汉代的年号和人名。时至今日,在一个旧窑址中还可看到刻有“道光年”(1821-1850)的字迹,又一个旧窑址处也有“咸丰元年”(1851)的字号,足见尧头窑的历史是相当古老的,它的考古学和民间艺术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据民间流传,在鼎盛时期,有窑百余处,年产陶瓷220多万件,不仅占据了渭北各县市场,而且远销山西、甘肃、内蒙古、陕北等地。
“这么大规模的窑址,在中国没有看到过,它堪称我国原生态陶瓷的活化石!”著名民俗专家、中央美院教授靳之林这样谈及自己的观后感。
“陕西渭北东部第一窑”的价值
乡间冬日的暮色逐渐加浓,我们不得不离开窑址。回眸看着山包隐隐而去,更是平添了几分神秘。但是很快,这神秘的面纱在参观澄城文化馆时被慢慢揭开了。1800余件尧头陶瓷馆藏精品让专家们大开眼界。
据介绍,尧头粗瓷的釉色多为白、青、黑三色,花色除白黄之外,还有蓝色及棕红色,如碗、碟或白釉兰花贡黄釉铁锈花,单色手描,朴素大方,各种器物上装饰的花卉、动物与当地的剪纸、面花造型同出一源。其中黑釉瓷最负胜名,俗称“黑珍珠”,精品不少,釉层一般厚薄均匀,也常有泪痕(早期)釉面乌黑发亮,小小的器型宛如一串黑珍珠,尧头陶瓷壁较厚,胎质多为灰色。最为有名的是黑釉老鼠罐。半圆形的罐盖上爬着各种形态的老鼠非常生动,罐盖喻天,罐底喻平地,以罐喻天圆地方的宇宙母体,喻老鼠为繁衍之神的子神,表示了人类的繁衍生息。
尧头黑釉瓷最具观赏价值:一是它的器型特征,具有仰韶文化的韵味(当处有多处仰韶文化的遣址),硕大的器型,显示了中华民族气壮山河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二是独特的色泽魅力,那种一黑到底,庄重肃穆的气派,使不少彩瓷相形见绌;三是它的装饰效果,那黑地刻划花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特有的美学价值,令别的瓷种望尘莫及;四是它的丰实的文化内涵几乎涵盖古代瓷器中所有的历史文化内容,在尧头黑釉瓷中都能找到自己的表现形式。
澄城尧头窑青花瓷造型单纯稳重,色调柔和雅润,纹饰取材广泛,用笔洒脱舒展,构思简明奇特,布局疏简不拘,形态惟妙惟肖,丝毫不受官窑细货的影响,我行我素地走着面向庶民百姓的家庭之路。另外这种陶瓷的装饰艺术也异常丰富,主要有黑釉刻花,黑釉划花,白釉铁锈花,白地青花,黄地铁锈花,刻划花等。
铁锈花是尧头窑宋元时期的产品。它是用含有氧化铁的绘料,在施有白化妆土或黑、黄、绿釉的瓷坯上绘出的花及图案,再施以透明釉,是尧头窑具有代表的装饰之一,花型多为五、六、七、八、九点梅花、菊花、蝴蝶图案等。具有中国写意画那种简练豪放,挥洒自如的艺术特点。可能正是由于这些因素,澄城尧头镇被西安美院确立为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挂牌仪式当日隆重举行。
“我和澄城尧头窑工谈话,感觉和其他地方大不相同,他们人质朴,产品自然质朴。正因为有着大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才最终凝结成了尧头陶瓷的精神所在!”禚振西研究员这样概括,“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将尧头窑称为‘陕西渭北东部第一窑’或‘陕西东部黄河支流第一窑’”
尧头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2月7日,中国澄城尧头陶瓷学术研讨会正式在澄城县龙首宾馆举行,此次研讨会由省艺术研究所和澄城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澄城县文化馆承办。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专门致电对该会议的举行表示祝贺。
来自全国的有关专家学者40余人对尧头陶瓷的艺术价值、人文价值、历史价值和民俗价值进行了全方位探讨。“满堂济济尽是贤,古徵云集笑语喧。字字珠玑句句金,出谋共铸新陶篇”。澄城县文化馆书记李存艳特意赋诗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专家们从尧头陶瓷的文化内涵、断代标准、烧制工艺的传承和原生态的古窑场遗址的保护、烧窑区域的分布解剖等角度,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遗产的传承、保护、发展献计献策。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冯小琦就认为,从目前来看,尧头陶瓷最早在明万历年间就有所产。这里的陶瓷也有自己的特点,做工上更细,地方特色明显。窑炉连成片也是难能可贵。
今年6月,澄城尧头窑陶瓷烧制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引起广大学术界人士的热切关注。据吴来宝馆长介绍: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民间瓷窑,澄城尧头粗瓷曾有过历史的辉煌,随着岁月的沧桑变迁,今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与繁荣,急需保护。
比如资源闲置浪费现象严重。因地理环境恶劣,许多群众已搬迁殆尽。具有相当考古价值的古窑遗址长眠在荒凉的山坡上而无人问津。再者,民间艺人失传,千年窑火奄奄一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人很少用陶瓷制品作为日常家用器皿,且澄城尧头陶瓷因制作工艺没有提高和改进,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很难见到一些巧匠绘制的传统日用品,蕴含着深厚的民间美术的澄城陶瓷已今非昔比。更为窘迫的是澄城陶瓷工艺流程中浆泥、制坯、涂釉、燃烧四道工序,直到今日,仍都要由人力完成。
为了尽快抢救尧头陶瓷这一文化遗产,使其走上良性复苏的轨道,结合专家意见,澄城县已提出抢救保护方案,具体包括:县人民政府已成立澄城尧头陶瓷保护领导小组,着手制定尧头瓷产业发展规划和具体保护实施措施。投入资金10万元征集流散在民间的陶瓷器,投入启动奖金10万元筹建澄城尧头陶瓷博物馆,抢救保护陶瓷艺人,培育人才队伍,对现在的10多位70岁以上的老艺人实施保护,改善他们的住宿条件和生存环境,将体弱多病的老艺人列入政府的医保范围,尽快通过传、帮、带,形成新的人才队伍。保护古窑址,恢复始建于元代的“窑神庙”,使之成为重要祭祀活动的地方和民俗旅游景点。
但是这一切都需要钱,吴来宝馆长为此呼吁说:“对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澄城人民抱以极大的热情和期望,热忱欢迎海内外各界人士以合资、独资、联营等形式参与进来,加快尧头陶瓷的市场化进程,使其在国内外陶瓷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为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我想尧头应该搞国家保护工程,将原生态村落一块保护起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它太好了,代表了我们的黄河文化,展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靳之林先生的话语重心长。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