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Slogan

客服热线:400-115-2002

首页/新闻眼/徐平:科研工作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徐平:科研工作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2013-10-26 来源:《陶城报》 责任编辑: 阅读:3718
0 0

    1978年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材料专业,并留校任教十年。

    1992年进入佛山东鹏陶瓷集团公司,主管科研及生产技术工作,并成功开发出“金花米黄”系列抛光砖,发明魔术师布料系统及大规格陶瓷薄板成型系统等;特别是“金花米黄”系列抛光砖,开启了抛光砖产品一个新的时代。

    2007年,他开始为电子材料、光纤夜视镜、制药、涂料等其他行业做技术指导,甚至进入医学领域,挑战“恶性肿瘤”的个性化治疗,在科研方面再上新台阶。运用创新的数理逻辑方法与医院、医科大学联合完成多例临床肿瘤药敏试验,优化的治疗方案较传统方案效果大幅提高。

    他除了进行科研创造,还为母校和其他院校培养研究生、博士生及青年教师,为陶瓷行业培养出大批优秀的人才。

    2010年,为了表彰他在推动陶瓷行业低碳技术进步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国家陶瓷协会将有陶瓷行业“奥斯卡”之称的陶瓷行业新锐榜的最高奖项“金土奖”授予了他。

    由于他的科研工作对行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被行业人士亲切地称为“陶瓷行业发明家”。

    他就是徐平。

    作为陶瓷行业一位知名的科研工作者,他在科研事业中有着显赫的成绩,却也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他性格倔强,面对科研难题,永不放弃;但他又十分聪明,懂得利用科学的方法来指导他的科研创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成就卓越,却又谦虚谨慎,不言名利。

 

高级工程师 徐平

    谈行业:我国陶业仍处于中低端位置

    记者:徐老师,您好。从1992年进入东鹏企业,您投身于陶瓷行业已经有20余年的光景,亲身经历了我国现代陶瓷行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您能否简单概括一下我国陶瓷行业这几十年来的发展?

    徐平:我国建筑陶瓷行业的发展以佛山建筑陶瓷的发展最具代表性,它基本代表了我国建筑陶瓷行业发展的整个历程。从佛山建筑陶瓷最近20多年的发展来看,可以简单归类为以下几点:

    一、产品方面的变化。

    规格尺寸:逐渐从小尺寸向大尺寸发展,早期的产品规格主要为200×200(mm)、250×250(mm),现在已经发展到1200×1200(mm)、1800×1800(mm),甚至更大。

    装饰纹样:早期砖面装饰主要以图案型为主,到后来图案颜色慢慢开始有灰度呈现,这就意味着图案花色有了渐变的过程,而到现在这个渐变程度更加精细,并能还原各种自然纹理,从平面印花延伸到凹凸面印花。

    印刷:早期的瓷砖是进行釉上印刷,后来发展到釉下印刷,这以微晶石为代表;印刷工具从丝网印花到胶辊印花,再到现在的喷墨印花。

    砖面品质:从早期的炻质砖到后期的瓷质砖,通过抛光机抛光,表面光泽度大大提升,并且抛光工艺到后期还发展到柔抛、半抛等。

    产品品质:早期瓷砖的吸水率约为6%—7%,产品易碎,且铺地容易起翘;现在都主要以瓷质砖为主,吸水率基本都在0.5%以下。

    装饰手法:早期的抛光砖主要以斑点砖为主,后期开始以布料砖为主,花色纹样开始丰富起来。

    坯体:早期的产品主要以红坯为主,后来逐渐发展为白坯砖。

    二、工艺、装备的变化。

    原料加工:从最早8吨的小球磨机,慢慢发展为上百吨的大吨位球磨机。

    压机:现在产品尺寸的变化主要得益于压机吨位的变化,最早压机只有680吨,到现在已经发展为万吨级压机。

    窑炉:从最早期的80多米,发展到现在的四、五百米;宽度从1米多,发展到现在的3米多。

    三、燃料的变化。燃料方面从早期的重油逐渐转为柴油,现在主要以煤转气和天然气为主,燃料不断往清洁生产方面发展。

    四、机械化发展。由于人工成本越来越高,这也逼迫着陶企去提升机械化的程度,如拣砖、包装、喷釉等体力繁重、污染大的工种都逐渐转为机械化生产。

    五、专业化分工。行业发展早期,原料的加工、瓷砖设计等都是由陶企自己来做,而随着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开始涌现出专业化的供应商,为陶企提供设计、原料等方面的服务。

    设备配套专业化也逐渐加强,只要陶企在设备方面有需求,上游设备供应商就可以根据陶企的需求来进行专业研发,并协助进行生产。

    除此以外,工艺方面的专业化分工趋势也在不断加强,并出现了一些设计公司、技术服务公司、专业抛光厂、专业渠道商等等。

    记者:行业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外一个阶段,您认为哪些因素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徐平:主要有三项因素引起了行业明显的跳跃:

    一、在某一时期,产生了某类被行业和市场接受,并形成一股风潮的产品。如超白砖、金花米黄、彩釉砖、微晶石等产品,都对行业有很大影响,并且影响行业很多年。同时,这些影响还具有延展性,产品风潮会从佛山延展到其他产区。

    之所以在当时能出现这些独特的产品,是因为当时产生了独特的技术或装备,这些技术或装备能让产品产生独特的性能和装饰效果,从而被市场接受,所以这些产品就能形成一股浪潮。

    二、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分工促进了行业更快地发展。佛山南庄一些工厂,率先突破了早期工厂小而全的发展思路,采用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方式。在生产中,某一生产线只专门生产某类产品,尽量少转产。这种新的生产方式不仅让生产速度提升,而且产品品质更加稳定,生产成本也得以降低。

    三、宏观政策的导向对于行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如国家的环保政策对行业、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等方面都影响巨大,佛山政府主导的佛山陶瓷“腾笼换鸟”,对于全国陶瓷产业布局就有着深远的影响。

    记者:我国陶瓷行业当前的发展与欧洲陶瓷强国相比较,有着哪些方面的差距?您认为造成这些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徐平:我国的制造业主要以中低端制造业为主,并且生产能力趋于过剩,具有规划化的生产优势。不过,这种生产方式简单、粗糙。虽容易生产,但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原创。整体表现在工艺、装备甚至是运营模式上,都处于中低端状态。

    要解决我国陶瓷行业目前处于中低端位置的问题,就要求我国陶瓷企业要敢于在研发、终端方面进行投入,并且善于向欧洲陶瓷强国进行学习。同时,企业老板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确保企业健康有序发展;而且不能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拔苗助长,那么企业的团队肯定会出问题。所以,老板的心态决定了他是否能团结一批有抱负的科技工作者,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前途。

 

    谈创新:发明创造关键在于发现问题

    记者:创新是行业不断前进的发动机,而您在为陶瓷行业的创新方面又作出了诸多的贡献,并且有着“陶瓷行业发明家”的美誉,对于创新您有着怎样的理解?

    徐平: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从我自身进行科学创造的经验来看,创新或发明能否成功,首先取决于自己的心态。科技工作者个人要克服一些因素的干扰,而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过于现实的心态和急功近利的想法,它会让人的心躁动不安,而不能静下心来进行创新活动。只有把自己的兴趣完全集中到创造中来,同时眼光放长远一点,才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绩。

    除此以外,要实现有价值的创新工作,对于科研工作者还有着一定的要求。除了要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善于去发现行业有哪些方面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以外,还要求科研工作者要有较高的视野和预见能力,能预测未来几年行业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对于创新有着更完善的理解。

    记者:从“金花米黄”到“魔术师布料系统”,再到“大规格陶瓷薄板成型系统”,这些创新产品都是行业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并为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金花米黄”,甚至开启了陶瓷行业一个新的时代。您在进行产品创新时,是从什么地方去获得创新的灵感?

    徐平:“金花米黄”的出现也与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有着莫大的关系。在“金花米黄”出现前,陶瓷行业的抛光砖主要以粉红、绿色斑点砖为主,装饰效果十分单调;而且当时布料砖的效果也不理想。所以提出:一是浅暖色系符合人们对起居环境色彩的要求,二是如果抛光砖可以通过印刷来表现多变的纹理,那么抛光砖的装饰性就将得到极大的提升。而“金华米黄”也就在当时行业产品亟需改变的情况下,满足了以上两项基本要求下产生,并自然而然地流行开来。

    而“魔术师布料系统”,是针对压制成型前的坯体表面装饰,能否移至压机外面进行的要求而研发出来的。传统的做法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完成布料动作。它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成型装饰平台,可以做通体布料装饰,也可以进行表面干粉印刷等装饰。成型厚、薄砖皆可。

    抛光砖产品在中国的瓷砖中占有过半的份额,能改善抛光砖产品的装饰效果,对行业、企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不管是“金花米黄”还是“魔术师布料系统”,都是围绕着提升抛光砖产品品质来进行的,因此也受到了行业企业的认可。

    诸多的创新工作都需站在整个行业的层面上来看,提炼出技术或者产品需要改变和提升的关键点,只要认识到这些不足,就能找到研发和创新的方向,研发出的产品也将获得行业企业的接受。

    记者:相比以前,当代陶瓷行业在产品和技术方面都已经十分丰富,您认为我国陶瓷行业在哪些方面的还亟待创新?

    徐平:实际上,目前陶瓷行业仍然存在着诸多的地方需要改进和提升。如抛光砖砖面的装饰效果仍然不如喷墨打印;喷墨打印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鲜艳的红色、黄色还无法表现;除此之外,喷墨打印色彩表现得不够厚重;透明釉或熔块釉产品耐磨度不够。所以,陶瓷行业还是有很多方面存在着问题,亟待解决。

    新技术或者新产品,往往既有好的一面又存在缺陷,因此,创新应该从提升产品的表现力、附加值和克服产品性能上的缺陷来进行研发,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和课题,进而让产品更加完美。

    所以,创新的根本在于,你是否能发现产品及生产过程所存在的缺陷,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然后确立需要研究的课题。创新的难点往往不在于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在于是否能提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记者:您也经常去到欧洲了解欧洲陶瓷的产业的发展,从他们的发展脉络来看,您认为陶瓷行业未来将向什么方向发展?

    徐平:从陶瓷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瓷砖薄型化是行业必然的发展方向;其次,在陶瓷产品方面,将不断地在装饰设计方面进行提升;最后,在陶瓷的生产方面,未来的陶瓷生产技术都将围绕着节能减排来进行创新,不断降低生产成本。

    陶瓷行业未来将主要围绕这三方面来进行开展工作。现在欧洲陶瓷行业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我们也从他们的发展中看到陶瓷行业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围绕这三方面需要进行开展的方面主要包括陶瓷薄板板材化、解决喷墨呈色难题和原料的精细加工。

    陶瓷薄板板材化则将推动个性化定制的发展,板材化将便于切割和加工,能充分满足个性化装饰的需求。

    原料的精细加工方面,未来研磨将更加高效。其中研究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将原料制成实心颗粒。陶瓷粉体成为实心颗粒有着诸多的好处,它将使成型速度更快,变型及后期加工量将更小,这对于陶瓷企业提高生产效益和降低排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而在喷墨方面,依然要对喷墨的不足进行提升和改进,进而在更大程度上提升陶瓷砖表面的装饰效果。

    谈科研方法学:科研与数学应紧密结合

    记者:在最近的20多年科技活动中,您一直致力于将数理逻辑方法运用于科研、生产技术的各个阶段,并使之成为指导科研和技术工作开展的方法论,采用科学的方法论来指导科研工作,您能否介绍一下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去找到这样的方法来指导科学研究?

    徐平:当我还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做教师时,就对老一辈人的经验感觉到非常神奇,因为他们可以通过所拥有的经验来判断诸多事物,让很多事情都变得很简单。不过,他们的经验都是通过一生所积累下来的,我们没有他们这么丰富的经历,就很难获得这样的经验,要超越他们几乎不可能。

    那时就想,是否能找到一些方法,不用花一生的时间去经历,也能快速的解决需要诸多经验才能完成的事情。后来我师从孙再清老师,学习数理逻辑方法。我发现,采用数理逻辑方法来进行研究,会比一般经验方法快十倍、百倍,甚至成千上万倍。运用科学的方法,可以迅速完成一般人需要多年经验积累才能完成的事。

    记者:采用科学方法指导科研工作,对于科研工作来说,有哪些帮助?

    徐平: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有它特殊的规律性,科研的目的就是去找到所研究事物的规律性。通常影响事物规律性的因素非常多,做科研就是针对具体的问题,找到哪些因素影响到它的规律性,这些因素之间是怎样的组合。这就如同一个老中医要开一个中药方,需要在药库中选取其中具有针对性的十几种药材。我们做科研创新道理也相同,就是解决多因素、多指标之间的组合优化问题。

    在进行科学研究中,为了找到这些特殊“药材”,运用数理逻辑方法,将诸多因素来通过矩阵进行排列组合,进行试验,数据分析,最后得到我们所需要的最优组合。使用数理逻辑方法,可以成千上万倍地减少试验次数,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让科研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能理性的获得最优答案。

    记者:据了解,您不仅在陶瓷行业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还涉足电子材料、光纤夜视镜、制药、涂料等其他行业,甚至您还进入医学界,进行恶性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筛选。所谓“隔行如隔山”,请问您是如何做到跨学科、跨行业进行科学研究?

    徐平:一些专业中,变量较多且复杂的科研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数学问题。运用数理逻辑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并不受专业的限制。

    在科研工作中,我十分注重利用数学工具,来解决系统规律性问题。实际上,数学早已深入到人类科学的各个领域,没有哪个学科的研究工作是和数学无关的,它广泛应用于宇宙航天、微粒子探索、生物之谜、火箭、化工、地矿、气象等领域。它不仅能保证结果的可重复性,而且可以解决很多非线性的复杂性问题。只是认识数学方法的价值和掌握数学方法的运用者太少。

    谈人生:继续为行业多做贡献

    记者:1978年,您进入景德镇陶瓷学院材料专业学习,之后留校任教,1992年进入东鹏企业。您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从学校走进了陶瓷行业?

    徐平:在陶瓷学院我基本上学会了科研方法的应用技能,认识到它具有解开各类事物规律的普遍意义。那时我也意识到,我所学的东西能应用于更广阔的空间,而我自己也渴望学有所用,它需要走出校门,到实践中去检验所学习的是否能行得通。

    记者:在陶瓷行业二十多年的奋斗中,您最满意的事和最遗憾的事分别是什么?

    徐平:在进入陶瓷行业以后,做了一些事情,也得到了行业的认同。当然,这也不是我一个人的成绩,而是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其次,也为行业培养了一些人才,他们现在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行业做出了一些贡献。另外,我在《陶城报》写了一年的专栏,将自己的一些人生经验及感悟与行业人士分享,这也是让我很高兴的事。

    在这期间,也有一些遗憾的事,在科研创新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有些科研成果(如肿瘤药物筛选),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没有被及时的认识和推广,这也是有些遗憾的事情。不过好事总是多磨,往往需要更多的耐心。

    记者:当前您主要在进行哪方面的科研攻关?

    徐平:我现在也在关注一些新的技术领域和新的材料,如特种陶瓷、特种涂料以及新的装备、新的工艺、新的商业模式等。

    记者:在您之前的人生经历中,您做过教师,做过科研,进过企业,创办过企业,人生经历丰富,今后您还希望在哪些方面有所尝试?

    徐平:我希望用科学方法来做一个服务平台,为很多行业提供一些服务,帮助企业进行科研创新或转型升级。在帮助诸多行业、企业的同时,也会从中寻找到很多跨行业的机遇,实现两个或者多个行业的嫁接。(记者 程飞)

中国陶瓷网二维码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您还可输入200个字
发表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

中国陶瓷网首页 新闻眼 品牌榜 招商馆 卫浴城 金岩奖 视觉 展会 活动 口碑 人才 选瓷砖 设计师

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周一至周六:8:30 ~ 17:30

中国陶瓷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