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战国策》里有一名篇《触龙说赵太后》,其中一句记忆深刻: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企业可以说是企业家的孩子,陶瓷行业中还有大批“父母”未能为“孩子”计深远。
最近,淄博的陶瓷企业又开始“被迫”迁徙。去年年初,淄博陶瓷企业已上演过关停、搬迁的大戏,20多家陶瓷企业被强制关停。今年,尽管行业大势有所好转,淄博被强制关停的企业范围却进一步蔓延。据说,政府会“包办”产业转移,宁夏石嘴山已筹建工业园区承接淄博陶瓷产业。
无独有偶,云南易门虽是不起眼的小产区,近几年由于环保压力增加,优惠政策抽离,也有企业开始自发往贵州清镇等地“另谋出路”。
还有没有产区如淄博、易门一样,发展或承接陶瓷产业,到一定阶段,又将产业转移,或迫使企业自主转移?佛山且不必言。其他未调查,不妄断。只是看着这两个产区的折腾劲儿,着实累得慌。
本报1055期“火中花”专栏《疯狂的“瓷都”》中谴责了政绩冲动下的瓷都建设。笔者认为,瓷都建设并非剃头挑子一头热的事儿,若非部分企业经营者对自家“孩子”不负责任,将其投入“疯狂”之中,畸形的孩子就不会出生,也不会在畸形的环境中长得人见人厌。
说白了,有些陶瓷企业处处受“逼迫”,无非就是刚开始时过于贪图“便宜”,脑袋发热没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结果揩了两把油却沾了一身腥。须知,这年头,能够说两句囫囵话的,肯定不会是傻瓜,损己利人的生意,谁都不会做。
淄博提高环保门槛时,有企业甚至计划在排污口养鱼以标榜自己的清洁生产。不知计划是否付诸实践,现实是,该企业最终也难逃迁移的命运。笔者疑惑的是,若企业真能做到清洁生产,对当地环境无害,对当地财政有一定贡献,政府还会急于驱赶吗?除非脑子进了污水。
为何政府要折腾企业?淄博政府工作人员在谈及产业转移时,有句话特伤咱们行业人的心:“对淄博来说,这些企业已经是淄博发展的一个负担。”能耗高、污染重、产品附加值低、税利低,这么不可爱的一个孩子,怎能讨人欢心,让人留一席之地?
曾有易门陶瓷企业负责人抱怨,易门产区刚开始招商的时候,不仅土地零租金,还有各种税费优惠政策。企业渐渐多起来后,租金疯长,且有钱也不一定拿得到地,各种优惠政策也没了,政府的要求越来越多。看着易门渐渐黯淡的蓝天白云,“始乱终弃的政府”“要求太多的政府”也没那么面目可憎了。
山东淄博的同事告诉笔者,在谈及将企业迁到石嘴山工业园时,有企业负责人直摇头,叹“那边的环保要求跟现在的淄博一样高”。只环保要求高一条,就让一些企业望而却步,可见还有人幻想着到更落后的地区,继续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发展之梦。需知,在工业文明新的发展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是企业生存的必修课,排出乌烟瘴气,揽入黄金白银的时代已不复返。
既然佛山已有走品牌建设之路的企业,已有提升产品附加值“煅土成金”的先例,为何不从他人的经历中借鉴、学习,而非得自己走一段弯路,从头破血流中悟道?再往远处看,意大利陶瓷产业的发展历程,已清晰指明了我国陶瓷产业发展的方向,伤害环境的企业必然会被淘汰。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无论是在草肥水美的牧场边,还是在山青林茂的农场边,都不会显得突兀。国情不同行情也会有一定差异,但大方向不会偏到哪里去。
品牌之路当然是难走的,清洁生产也不是一句话的事儿。正因如此,很多“父母”如赵太后一样,只顾眼前守着个乖娃娃,忽略了“孩子”未来的发展。
随着生产过程中各项要求的提升,低价竞争优势逐步丧失;同时,市场的竞争态势也日渐复杂,想让自己的“孩子”好好活下去,就不能掉以轻心。有句成功学名言“人不逼自己一把,就不会知道自己有多优秀。”用在企业身上,未为不可。陶瓷企业不受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不在严酷的环境下逼自己一把,也就不会知道,自己能够发展得有多好。(作者系陶城报社副总编辑)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