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王受之,中国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著名设计理论家。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终身教授,现任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
出版有《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当代艺术史》、《世界平面设计史》等重要著作。在理论研究上,他的《世界现代建筑史》、《世界现代设计史》等几本书已经成为美国及中国各所大学设计学科的教科书。在设计实践上,他长期活跃在中美两国的建筑及各种合作设计项目中,包括十多年参与万科及其他中国大型房地产公司项目及城市设计建设的经验。
作为一个美籍华人,王受之被认为是国内现代设计重要奠基人之一。其近年为人所关注的是他针对中国建筑与城市的新鲜发言。最值得关注的是,因为和王石等大牌地产商的合作,他所着力推行的新居住理念正在得到实践。
2012年,王受之结缘现代建筑陶瓷行业,将为建筑陶瓷领域输入艺术大师思想。为了解其对现代建筑陶瓷的观点,本报日前特对其进行专访,以飨读者。
记者:王老师,作为第一个受聘于中国建陶企业的艺术顾问,您是怎么看中国陶瓷行业的?
王受之:欧神诺去年来找我,他们希望在产品的艺术包装上面提高一个新的台阶。众所周知,中国现在的建筑陶瓷行业已经非常庞大,大家的产量越做越大,而且技术也提高得很快。我估计,目前陶瓷行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竞争的瓶颈———大家都能做出差不多的东西,但对于消费者为什么要为自己出品的这个东西买单,而不是为别人出品的东西买单,估计很多人也不是太清楚。
在所有的技术与工艺都掌握之后,陶瓷的产品最终是要登堂入室的,这就需要营造一个氛围,但这个氛围怎么营造?我估计陶瓷公司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再继续这样往上走,空间不大了。在和他们交谈中,我讲了几个观点,第一就是陶瓷恐怕需要从过去简单的卖产品进入到卖生活方式了,得把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类型去卖出去,所以整个销售、布置的空间都要引导消费者,而不是消费者要什么你们就给他们什么。第二,我觉得中国的日用瓷非常落后。日用瓷,就是一般像餐具、茶具、洁具等等,这些都远远地落后于世界水准。虽然中国与瓷器同名,但在外国的重大宴会上,从不会用到中国的陶瓷。为什么如今会落后得如此厉害?为什么没有办法能够提升上去?我觉得很困惑。中洁网
记者:可是在大家通常的印象中,建陶作为一种工业品,一种建筑材料,很难展现太高深的艺术。
王受之:的确,如果是我们以前做的最简单的陶瓷,是不需要太多修饰的。比如公共厕所,比如广州地铁,比如白云机场,这些空间需要的只是很简单的功能性,就是耐用。做一般的功能性的陶瓷,不用考虑艺术,但如果要做一些有风格的陶瓷,就得逐步地提高。
打比方,我们的陶瓷要做出水准,要仿大理石,并且要仿名贵的大理石,只要拿到了纹样,可以通过技术复制出来。但具体到意大利地中海北岸的大理石,威尼斯的大理石,和这些地理的名字一结合,就必然跟某种生活方式合起来。如果说这种石材曾在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的威尼斯大量运用,那正好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代,就跟文艺复兴扯上关系了。不是说仿制好这个石头,就是意大利风情了,要是没有威尼斯装饰,没有威尼斯的风格,没有威尼斯的软件,没有威尼斯的家具,没有讲威尼斯文化的销售人员,你卖不出高价。
作为艺术顾问,我自己的想法是,第一个方面就是对于目前的建筑材料产品的发展趋势,提出一些建议;第二就是对于厂家的展示,提出一些方法;第三对于具体的营销方式,面对客户的一些关系,我会提出一些构想。
记者:您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艺术风格呢?
王受之:每个人在设计方面的要求都不太一样。比方说,我个人来说就比较喜欢简朴,而有些人喜欢繁琐的,这是一个口味问题。最困难的就是,我们做产品,要适合每个口味的人。有些人品味不一定就是你的口味,但是你也要满足他。
像我做设计那么多年,肯定是属于曲高和寡那一类。所以就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去凌驾于他人之上。很多大师一出去,都是说唉呀,这个不行那个太俗气。这个或许是事实。但我倒是很好奇,这个产品到底是卖给谁的?这个市场的氛围是怎么样分的?
我们周围是有很多很艳俗的东西,这说明中国的暴发户市场是很大的,他们就是愿意花这个钱,但是不太懂。那我只能在满足他们的基础上来提高。我和他们的设计师交流过,但并不以为我的审美观点应该成为他们产品开发的方向,这是我和很多人不同的地方,因为我知道那是市场的结果。我个人是我个人的倾向,你不能说我喜欢,就要朝这个做。我很兼顾,因为这是我多少年来跟房地产打交道的一个经验。
记者:您这个观点很有意思,那么您认为厂家应当怎么去看设计呢?
王受之:我们可以看到,主要的资源型产业,国家都捏在手里,比如说像水泥、建材等等,但国家需要技术投入,特别是陶瓷这种需要智慧投入的产业,就放给民间了。这样才产生了如今建陶行业这样特殊的现象,我以前在美术学院当工业美术系的系主任的时候,没有想象过陶瓷行业有一天会有这么大的规模。
很多年以前我帮龙湖地产的时候,就建议让龙湖地产做西班牙风格,我说中国人做得不好的,你可以找外国做得最好嘛!后来东西做出来,很漂亮,所有龙湖的品质和销量一下子就上去了。其实很简单,有些东西你自己做不到,就找合适的人来做。
我们中国的企业往往在基础上都很舍得,但是在智慧上,他们舍不得。几千万买台机械,眉头都不皱一下,因为他可以量化。可你说要请一个设计师,唉呀,几百万哪,万一他做得不好怎么办?老板会犹豫。其实,这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多少钱呢?做设计,就要找相关领域内最棒的专家,这个钱你要舍得花,就一步到位。
我想,中国所有的企业都面临着一个瓶颈,就是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的拐点。如果再不走过去,中国永远都是世界的廉价加工厂。
记者:您这些年和许多房地产企业都有过密切的合作,如今很多人都对于房地产业的未来担忧,您是怎么看的?
王受之:中国现在的房地产采取这种紧缩政策,只是一个权宜之计,不可能成为长期政策,这点请大家相信我。反过来看,为什么美国没有控制房地产的政策?因为美国从30年代起就在做福利保障房,穷的人租政府的房住,政府每年都有大量的投入做福利保障房,不是卖给你,是租给你。香港就叫做低收入住宅,也叫廉租房,有很多屋村,就是廉租房。而新加坡,70%的人都住在政府提供的廉租房里面,政府挑了大梁,解决了住房的基本问题,房地产商是通过做更好的房子去追求利润。
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继续以9%的速度在增长,中国人手中的财富越来越多,这些钱投房地产不能投,买股票不敢买,黄金已经涨到天价,大家怎么样去投资呢?中国手头上这笔现金流是个猛虎,如果政府没有办法把这头猛虎引到笼子里面去,是要出问题的。大家有没有留意到,中国人今年春节期间在海内消费75亿美元,疯掉了,买那么多LV袋干嘛呢?这钱没处花!中国今年移民到美国的超过了去年的3倍,投资移民100万美元就去了,没办法,钱用不出去呀!
因此我估计政府将加快福利房建设,做完了以后,房地产逐步地放开,所以建材业,特别是高端的建材将面临着一次重大的市场兴奋点。毕竟中国城市化水准现在很低,只有45%,世界一般城市化水准是60%,发达国家是80%,中国城市化水准要达到60%的话,也就是说还有3亿人要进城买房,加上六成人口的房屋置换,建材业的需求量是巨大的,前景是很灿烂的。
记者:那么您觉得房地产企业在对建材的采购方面,需求变化会不会很大?
王受之:从房地产市场来看,一般很简朴的风格,明显没有那种豪华的卖得好。所以有个现象,就是运用奢华石料的案例会越来越多。
另外来说,由于地价越来越贵,而法规越来越严,原先流行的偷面积、偷空间也渐渐没有文章可做,所以精装修渐渐成为主流。装修涉及到的几个必不可少的东西,一个是室内地面,第二个就是厨房、洁具,这都是陶瓷的领域。加上建陶可以仿石、仿木,所以市场一定很大。
但是必须要指出,我们很多产品的质量还是不过硬。你看我这个厕所里面用的洁具都是外国进口的,因为房地产商都倾向于采购更高档的产品。我也觉得很奇怪,国内的很多马桶,用得实在是不太好,有时候是角度不行,抽水的老坏。而我在美国住了二十年,抽水马桶一天都没有出现过问题,这就是美国标准。
如果我们只追求量化,不追求精品,这是很危险的。而安信的毒地板事件后,相信地产商对于建材供应商的要求会更严格。
记者: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发展了20多年了,您觉得大家对于居住方面的要求有了哪些变化?
王受之:现在是欧式住宅在中国比较好卖。建筑在中国有三类,一类是纯现代的,纯现代就不会要这种花哨的石头;一类是欧式的,欧式的包括很多种风格,比如说意大利风格、法国皇室风格等等,这种是最好卖的;还有一种就是中式的,中式在中国现在基本上都卖不动,中国的老百姓大概是刚刚脱离了农村生活,所以都希望住在欧式的宫殿里面。
我想,大概要过二三十年,我们中国人才会觉得自己民族的东西才是最可爱的。我自己是喜欢中式的,你看我房里,摆了很多民族的东西。但是多数人都不会那么认为,大家都希望能够过欧洲一样的生活,虽然欧洲这个东西在中国只是个概念———因为很多人都没有去过,就算去过也就是旅游时的走马观花。所以,报纸杂志上报道什么是欧洲,他们以为什么是欧洲。由于这种心理期许,仿欧洲的建筑到建材,在中国会有很好的销路,起码会有二三十年的时间会非常非常的旺。我想这个是没有任何怀疑的。
因为在中国,你看有这么多人他的上一辈还在农村呢,倒数三辈,基本上都是穷人。文化大革命早把贵族干光了,什么叫贵族?没人知道了。
记者:所以,欧洲仅是一个伪概念?
王受之:这其实是经济高速发展时候一个错位的情况。中国自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之后,贵族传统就消灭了。在欧洲不一样,欧洲贵族一传就是几十代,看日本,天皇传了多少代?他们那个贵族是代代相传,所以他们懂,中国人不懂。为什么时尚杂志在中国人那么好卖?拿个LV的手袋就觉得很贵族?不懂就蒙嘛。
我到佛山,看陶瓷企业的展厅都装修得金碧辉煌,水晶灯吊那么多,我说凡尔塞宫也不会吊得这么多呀,你们这帮家伙恨不得厕所也吊水晶灯是吧?很夸张啦!但这个事情,你也不能说就是错,这是一个阶段时的结果,中国发展到这个阶段,就会出这样的事,过了这个阶段,自然就会减少。不要去责备我们的企业,因为他也是符合了当下这些人的心态。
回头看看,台湾的七十年代,日本的六十年代,他们也经过这么一个奢华崇尚欧洲的时期。现在日本不兴这个了,他走很纯现代路线,室内干干净净的———但是日本用了战后的整个六十年才达到这个水准,我们中国改革开放才三十年呐!
记者:我倒担心一个问题,由于商家盲目地迎合与误导,使大家都生活在一个虚幻的空间里面,以至于民族的气质和根逐渐消亡。
王受之:你说得对极了,但是这种状况,我们做设计的人也没有办法,其实中国把所有的房子都拆掉了,所有的旧的东西都丢掉了,然后做伪古董嘛。比方说,北京前门就做一个假前门,硫璃墙拆掉了就做一个假的硫璃墙,还说是仿古建筑,其实那是什么古呀,完全都是假的。广州也是拆得差不多了,然后做个假西关做个荔湾,其实跟我们原来记忆中的都不一样。这个过程,我开始的时候也是很抗拒的,但是后来我想,与其老是站在一个敌对的状态,这也不对,那也不对,然后别人在不断地拆,你也回天无力,不如参与到这个过程里面,如果他们要做一种类欧洲的风格,我们帮助他们做得比较到位一点,总可以吧?
我现在做的事情就是———虽然我觉得不应该做巴洛克,但是你一定要做巴洛克,我也帮你把巴洛克做得更像是巴洛克多一点。我内心很明白,很希望他们可以回到民族主义,或者走纯现代路线。但是不能因为我的心里有这个立场,就拒绝不做这个事情。我不做的话,有可能他们会更糟,我起码知道历史上的风格是什么,而其他的设计师的经验有可能比我更少。
你或许会说,哎呀,王老师你怎么这么商业呀?我肯定商业,因为设计本身就是个商业活动。你说哪有不商业的设计呢?设计就是一个做产品的过程嘛。那既然产品在市场有这个位置了,你把他做好一点,就比你站在旁边指手画脚要强,你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那你什么行呢?我现在跟陶瓷公司合作,我抱着一种心态也就是帮他们做得好一点。是不是最好?肯定不是。但是也存在有逐步转化这个可能。
记者:那么您是希望从哪些方面来逐步改变呢?
王受之:三个方面吧,就是产品、展示和营销。首先从产品的研发,他们现在做的纹样,我觉得有很多是不对的。我会提出一些新的纹样给他们参考,希望他们做。仿石的设计我不会介入,因为他们找到石材,扫描之后就可以模仿了,我没有什么可以作为,但是这个石材,应该怎么用,我会提出来的。
另外就是日用瓷,我会提出几条很明确的路,中式的日用瓷,西式的日用瓷,还有喝茶的日用瓷。中国与陶瓷同名,但到外国去,看所有用的陶瓷都不是中国做的,那个心里感觉真的很不好。全世界消费的产品,中国占了70%-80%,就是没有一样真的拿得出手的品牌。不是做所有事情,我们都要求代价的,这个事情我很愿意去参与,这是心里的一个欲望。
在展示方面,我可以做的空间更大,怎么样给他们现成的产品搭配上合适的家具、合适的软饰,变成了一个有风格的展示间?这是我第二步可以做的工作。第三步就是营销,我会把这个风格代表的生活方式,文案、说法、脉络,告诉这些营销人员,让他们照着这个来讲,讲起来才有思路。现在他们是空讲,所以只能讲奢华。
记者:可是我觉得对于什么叫真正的生活,很多人都还不理解,而由于教育的原因,我们存在着对于基础的艺术素养匮乏的窘境。
王受之:这个不是我们这些人能够改变的了,因为这个国家,处于一种很着急的状况,中国现在很着急,什么都会很着急,吃饭很着急,着急抢着吃,出国旅游大家一窝蜂,你到外国是看不到别人这么着急的。外国很慢,其实真正的生活是慢的生活。心态要平和一点,生活很长,生命也很长,一个人可能是要到四十岁以后,才知道这个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
中国现在很着急,我想跟现在这个主流的消费者的年龄有关系。这是个过程,年轻嘛,所以说中国整个国家是个年轻的国家。他肯定会有很多这样的事情。美国三十年代也有过这样的时候,日本在战后的六十年代也有经过这个阶段。那么中国现在经历的这个阶段无可非议,所以你不要指责他对还是不对。
现在的消费者和我们十年前所见的消费者,和二十年前所见的消费者太不一样。整个中国的收入水准和我们的通货膨胀在一起上涨,而人的生活水准提高之后,劳动成本也必然提高,他就会要求越来越好的生活方式。
比如说,20年前在深圳东门卖假的名牌手袋,大家买到还很有面子,但现在有钱人只会想要真品了,再用假的是种耻辱。这说明消费者开始成熟,所以我们所面临的客户也越来越挑剔,他越来越明白要消费什么,而如果我们不早日做好准备的话,在产品的研发上面会遇到一个很大的困惑。
事实上,我们目前的销售模式是按照20年前那些消费者的需求制定的,要赢得未来10年或者20年这个市场,我们的营销策略恐怕要进行一个大幅度的修改才能适应于未来。
记者:有很多设计师是看着您的书入行的。我们常见愤世嫉俗的大师,四处批评的大师,但您的从容非常不同。
王受之:我年轻的时候没经验,没见过,是会乱讲。但全世界都走过,什么事情都做过之后,我反而不会了。当全世界的设计人员都在用着你的书时,你就知道自己讲话要特别注意,因为你讲话会影响一代人,很多人因为你一句话有可能会改变自己的一生。这个时候,你更要知道自己讲话得客观。你代表的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价值观。所以你不能用很革命式的言辞将人一刀打死。
我觉得中国有一样东西很受用的就是中庸思想。他不是非黑即白的那种绝对,那种是西方的,YES OR NO。中庸其实也很后现代,因为对与错之中,黑和白当中,有很大的灰色空间。因为后现代的概念,不承认绝对的正确和错误。在建筑领域,原来只是现代主义是好的,装饰主义是不好的,那么现在在绝对的装饰和绝对的纯粹当中,有一个很大的空间,你说当下我们这些建筑陶瓷,用了非常花哨的纹样,那是什么呢?不是复古,也不是现代,这就是中间灰色的一个存在。你要承认这个存在,并且要了解这个存在,因为存在着客观的市场需求条件。我觉得是新一代学者应该有的方法论。很多中国的学者,比如说动辄骂谁是狗,我觉得这种学者不算是学者,他的心态是有问题的。就是用自己一个人的观点去打翻一船人的,我不会做这个事。
记者:您已经看过佛山的陶瓷总部展厅了,您有什么看法和建议?对于陶瓷行业里面这些年轻的设计师们,您有什么样的忠告?
王受之:据说陶瓷企业基本上两年装修一次展厅,按照中国现在的发展速度以及新产品开发的状况,这个节奏是可以的。不过,过去他们都是朝豪华的方向来做,灯越挂越多,家具越来越豪华,产品越来越炫丽,在未来十年里面,我希望这种换代,不仅仅是换材料、换产品,而是换一种新的风格,让消费者从同一个窗口能看到不同风格的室内,这个是我的建议。
比如说,在欧神诺更新展厅的时候,有八个厅,我就会提出八个不同的欧洲风格,给他们资料,和他们一起去做。这不是他们要求的,而是我自己很想去参与的,因为这里面有一种我可以实实在在看得到的一种喜悦。
对于年轻的设计师,我首先希望他们能够不要满足于视觉上的欢愉,在看图片时很快乐,还要了解欢乐后面的很多道。你看了很多外国的参考资料,这些参照资料后面是些什么东西呢?大家都不知其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想,我们做教育的人是希望他们知道得多一点。但是这个不容易,因为我们建陶工业的这些设计师,大部分是陶院毕业的,而且是技术毕业的多。那么,他们在美学方面,他们是肯定有缺陷的,因为学技术不教这个。所以他们要后天补,我们不能指望他们一步到位,一下子就能学到。这需要他们自己看书,公司提供培训机会等等,这也是我将来要给他们做的一些事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书,因为我出的建筑史都是一些很泛的书,将来我可能要出一些像室内装饰之类的书,好给他们一些更加可靠的东西,就是有图,有文字这样。这是我希望他们多看书,多提问题,多想一些为什么。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