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Slogan

客服热线:400-115-2002

首页/新闻眼/1942年发生了什么?

1942年发生了什么?

2012-12-07 来源:《陶瓷信息》 责任编辑: 阅读:3871
0 0

    近日,冯小刚执导电影《1942》的上映引发了民众回溯历史的热潮。1942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旧闻早该淡出人们的视野,即使仍有当事人的记忆,如今也会沦为白话说玄宗的旧谈。如今借助一部电影,多数人的视线却被引回那个时代。我们不仅记住了1942年的四郊多垒、国耻家仇,也记住那年河南闹了饥荒,三百万人被饿死。三百万,数据的具体化很容易使悲剧显得冷漠,然而其中小姑娘一句“爹,啥叫逃荒啊?”,却还原了悲剧的真相。

    电影本身好坏,可说是见仁见智。然而这部电影所引发的反响,却使得我们无法忽视目前正在崛起的一股新生力量——即个人记忆的重要性。从前我们习惯于从历史书上寻找自身的根源,如今却学会质疑白纸黑字的所谓“真理”,转身求助于一些个体记忆。这些记忆更加私密化,少了当权者的态度,反而多了几分权威性。如果我们把视野投向更深处,便会发现最初其实是编剧刘震云的个人反思:一部《温故1942》,其实是刘震云最想要给自己找个答案,因此采访了诸多当事人,查阅当时的资料档案,形成一本不厚却沉甸甸的历史调查。这一个人行为借助电影这一媒体工具被放大,最终被呈现在每个观众眼前——不仅如此,那些未曾看过电影的人们,也因为周边不断出现这一话题而被动关注起来。等到“1942”变成公众话题时,刘震云一个人的“温故”,或将唤起千万人的“知新”。

    在这个时代里,存在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影响力。而我们每个人在受他人影响的同时也传播着自身的看法,互联网这种比较亲民的媒介,无疑赋予了每个群体、每个人以话语权。前段时间颇为流行的“中国式过马路”,最开始只是网络社区“糗事百科”的一个话题;如今颇受关注的“切糕”,也是借助微博、各大网络社区等媒介工具迅速蹿红。人们日益被信息所淹没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变得更加容易。这与其说是某种文化的胜利,倒不如说是民众生活方式、尤其是社会参与方式发生了长足的变化。

    反过来看这部电影。它的含义很难说是仅限于“1942”这个孤立的年代、四百万这个孤立的数字又或者河南闹了饥荒这个单独的事件。当我们追溯事件发生的原因时,很多人归结为“三分天灾,七分人祸”,“1942”也因此具备了普遍意义,因为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并非就闹了这一次饥荒。而当我们继续思考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彼时当权者的腐败问题就凸显在眼前——这与当下许多热点议题不谋而合。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三百万人口惨遭饿死的背后,是一个政权的摇摇欲坠。我们犹记得不久之前的主旋律电影《建党伟业》中,就已经把腐败问题列为当时政权沦亡的根本原因。这一立意彼时也得到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十八大以来,新一届政府更是把反腐列为重点工作之一,电影《1942》的热映,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当时当代的一种回应——这既是当代人的思考,同样是历史的回声。

    因此,这部电影、乃至其背后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已经不能单纯地用电影本身的品质、历史表述是否客观等因素来衡量,它所彰显的,是个人记忆日渐得到尊重,个人对社会热点的参与更加主动。至于其它,我们则有理由相信:真理是愈辩愈明的。

中国陶瓷网二维码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您还可输入200个字
发表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

中国陶瓷网首页 新闻眼 品牌榜 招商馆 卫浴城 金岩奖 视觉 展会 活动 口碑 人才 选瓷砖 设计师

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周一至周六:8:30 ~ 17:30

中国陶瓷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