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企业发展靠人才,如今人才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人才的引进和人才的培养,然而不管引进或者培养,人才都必须最终达到个人愿景与企业发展相统一,基于这样的需求,企业商学院应运而生。
我们知道,企业商学院最早出现于美国。1955年,美国通用公司为完成其员工培训,在纽约东部建立一个酒店与教室为一体的培训中心,此后在此展开一代又一代的管理层培训——这便是企业商学院的雏形。
如今企业商学院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不仅美国,中国本土的企业决策者也越来越意识到开办商学院的重要性。与一般的培训中心不同,除基本的职业技能培训外,企业商学院向学员移植一套关于企业的战略布局、团队愿景、企业文化的完善的系统知识,以打造价值观高度统一的体系。这就不是简单粗放的培训中心所能解决的问题了,势必要有一套一以贯之的传输方略以及更加正式的授课学习,才可以完成这一复杂任务。纵观各企业的商学院办了一期又一期,个中成果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但基本共识就是用于员工自我提升的投资不仅是必要的,甚至是必须的。
由于企业履行了对社会成员的教育职能,这就不得不提到学校的作用。因为在当代,学校的重要作用之一(如果不是唯一的话)就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然而由于本土教育制度尚待完善,以及其它原因,这些人才流向社会之后并不能“人尽其才”,甚至一些受完大学教育的人仍欠缺其将要应对之工作的基本技能。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产学研结合”成为近年来一个比较强烈的呼声。这不仅关乎大学教育的存在意义问题,更关乎人才资源的配置,甚至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将因此被重新定义——尤其是相对更具活力的民营企业,不仅要承担消化就业人员的责任,更须完成培养这批就业人员职业技能的工作。
如今“产学研结合”已经成为一个较为迫切的问题。在教育制度改革方面,有相关专家提出过教育机构商业化运营的设想,希望借此能够激发教育机构的活力与竞争意识,使其人才培养能够更加切合社会需要。如果不能实现大范围的商业化操作,至少也应该扩大民营教育的规模,甚至还有更激进的言论认为应该拆除大学与社会的“围墙”。
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一个企业在任何时候都是缺人才的,但是面对刚出校门的新人,企业却不得不重新培养,花费时间教授其基本的职业技能,涵养其个人的社会观价值观。这方面学校如果做得少的话,企业肯定需要做得更多,假若学校的教育与社会现实脱节,企业更是得重新来做。
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事实,无论企业与大学都没有选择无动于衷,在一些企业,已经能看到教授与大学生的身影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如院校开办特色专业,企业接收学生见习;而一些比较有实力的企业更是会将其管理层输送至高校进行“回炉再造”。
由此,我们可以说企业商学院与“产学研相结合”某种程度上可以是个合二而一的问题,许多企业管理层乃至高层选择到北大光华中大这样的知名学府就读MBA,不仅出于培养人脉资源的目的,更是梳理个人价值观及管理知识的一个绝好机会。那么,加强企业与教育机构的深度合作,甚至将其企业商学院的建立以高等教育机构为学术依托,岂不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吗?这不仅关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大问题,更是激活教育机构和企业团队关系的一步妙棋。可以预见,如果能够恰当理顺这一关系,不仅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性能够更加精准、从而减少人才资源闲置的问题,企业的机构管理也将更加理性化,其团队的赢利能力亦能幅提高。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