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锥针形陶罐
锯齿网纹陶罐
5000多年前,石湾就有陶器的生产,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这些陶器大多已成碎片,即使偶有出土,也是残缺不全。目前能够见到的较早而又保存完整的陶器,则以汉代的为多。我市收藏爱好者潘先生,就藏有20多个汉代石湾生产的陶罐。
陶罐造型纹饰精美
昨天,在潘先生的藏室里,记者见到了他珍藏的20多个汉代陶罐。陶罐外表呈土黄色,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鼓腹双耳形的,有香炉形的,也有三足宝鼎状的,其中最怪异的一个,是罐身四周密封,罐顶上有一条像锥形的东西。这些陶罐,大的近60厘米高,小的高10多厘米,造型饱满,端庄大方,线条浑朴,通体圆润,纹饰丰富;有锯齿纹、绳纹、席纹、水波纹等,排列有序,尽显原始古朴之美,个别陶罐还多种纹饰组合并用。潘先生介绍说,这些陶罐都是汉代时石湾生产的,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个别陶罐还有可能是战国和先秦时期的。
潘先生说,我国汉代地域辽阔,不少地方都有陶器的生产,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带的石湾,也是最早制陶的地区之一。上世纪60年代初,文物部门在石湾澜石大虫岗就发现了古墓群,其中东汉墓八座,唐墓一座,宋墓四座,出土陶屋、陶罐、陶壶等文物100多件;上世纪70年代又在石湾大帽岗东面的河宕发现了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晚期贝丘遗址。1977年冬,市博物馆会同省博物馆在河宕进行了科学发掘,出土了大批夹砂陶、软陶和硬陶印纹陶片,以及陶纺轮、陶釜、陶罐、陶壶、陶盘、陶豆等陶器10多种。这些陶片经碳十四测定,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据此可知,5000多年前石湾就开始生产陶器了。
陶罐为汉代石湾生产
问及陶罐的来历,潘先生说得来很偶然。前两年他到禅城南庄探访一位藏家,闲谈中,那位藏家说有几十个汉代的陶罐想出手,问他有没有兴趣。潘先生一见到这些陶罐,马上就被这些端庄大方、造型古朴的陶器吸引住了,特别是那些朴实无华的纹饰,更令他怦然心动。藏家告诉潘先生,这批陶器是他10多年前向石湾一位老农买的,据老农说,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挖防空洞时得到的。虽然藏家要价较高,但潘先生觉得这些都是难得的宝物,经过讨价还价,最终以5位数字的价钱收入囊中。
在收藏圈里,有“陶器藏高古”的说法,意思是收藏陶器要讲究年份。 潘先生解释说,所谓“高古”,通常指的是元代以前的陶器,但现在不少人对陶器和瓷器的概念有些混淆。其实,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合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高岭土)的无机混合物做原料,采用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方法制成的器皿都属于这一范畴。但是,陶器和瓷器之间又有着明显的区别,陶器的原料是黏土,吸水率比较高,烧制的温度比较低。陶器一般单纯由陶胎组成,到后来才在陶器上涂釉。于是,便开始有了彩绘陶。
“你看,这个陶罐上还保留有一些彩绘的痕迹,只是由于经过长期的地下埋藏,以及季节的干湿变化、腐蚀等,质地变得疏松,以致彩绘脱落。”潘先生边说边拿起一个陶罐递给记者。
见证石湾制陶历史
昨天,记者就潘先生的藏品,请教了一些对古陶器有研究的行家。今年80多岁,曾从事“收买”行业多年的劳直认为,潘先生的这批陶器应该是汉代石湾生产的。劳直说,过去石湾的一些山岗,经常有这样的陶罐出土,但一般人都不敢要,一是认为是死人的东西,二是觉得残残破破不漂亮,没有多大价值,因此即使挖到,随手就丢弃或打烂。20多年前,他就曾经将收买来的一些较好的古代陶器,以每个十多二十元的价钱转卖给有关的文博部门。
对古陶器收藏颇有研究的梁先生看了照片后表示,潘先生的这批陶器,除了有些是实用器皿外,很大的一部分是陪葬品。梁先生说,汉代的岭南和其它地方一样,有用物品陪葬的习俗。做官的或有钱人家,陪葬品可能是金银玉器,一般人则采用较为便宜的陶器,如那个锥形的陶罐,则应是陪葬物无疑。“大量陪葬陶器的需求,也促进了当时石湾陶器生产的发展。”
潘先生告诉记者,他收藏了这些陶罐后,曾有人高价请他转让,但他都没答应。他觉得,这些历经了千年的器皿,还能完整地来到自己手里,可说是相当难得的事情。而且,最重要的是,它们是石湾制陶历史发展的见证物。(文/图 记者陈铭培)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