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品牌不如做性价比
2006-10-11
来源:陶瓷信息
责任编辑:白秀芬
阅读:1299
近日,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铬钕门”事件,让众多国际知名化妆品牌深陷漩涡,先是SK-Ⅱ系列护肤品被检出含有对人体不安全的铬钕有害成分,并最终导致撤柜;随后,香港一家检测机构更爆出迪奥、倩碧、雅诗兰黛、兰蔻等品牌同样含有铬钕有害物质,让人们一时间对国际品牌惶恐不安;而另一场“电池门”事件,则让戴尔、苹果、索尼、惠普、东芝、联想等笔记本品牌站在了危机的边缘,接二连三的笔记本电池事件,严重损伤了涉身其中的PC厂商的经济利益和品牌价值,让人们不再对这些国际性知名品牌深信不疑。
曾几何时,做品牌成了厂商谋取市场的共识,而将一个品牌打造成国际化的知名品牌,更是众多有识之士梦寐以求的梦想。然而,革命还未成功,先驱却已倒下。众多知名品牌屡屡爆出的黑洞,让消费者开始对其不再盲目崇拜。
什么是品牌?可能每一位品牌建设者都有一番见仁见智的宏论,然而,先“品”后“牌”、“牌”是建立在“品”之基础之上的这些道理,却是无法颠覆的真理。也恰恰是这一最浅显的常识,让众多品牌建设者忘乎所以,置身于品牌建设的泡沫之中,在市场上打造出了一个个有“牌”无“品”的品牌空壳,并最终导致了品牌的危机。
综观我国陶瓷行业,虽然至今还没有一个国际化的知名品牌,但品牌建设依然充满着太多的喧嚣与泡沫,把大把的资金投入到了电视、路牌和媒体广告上,试图以此打造一个知名品牌。许多广告人的品牌策划书中,更是把品牌建设与广告投放等同起来,似乎广告做得够大、够多,一个品牌就可以依此建立。他们故作深奥地告诉厂家,未来的市场竞争必定是品牌的竞争,不做品牌,无异于死路一条。说得一些厂商热血沸腾,忍痛拿出大把的钱来做品牌。可事实上并非如此,那些产品质量、花色、品种、成本与市场脱节的企业,不管品牌叫得多响,始终是叫好不叫座。
在佛山陶瓷业,不少甚嚣尘上的知名品牌,其品牌价值动辄十几亿,广告宣传铺天盖地,一掷千金,似乎它们就是这个行业的领导品牌,然而其销售额并不理想,羞于启口;相反,不少企业把性价比的打造放在品牌之前,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产品质量的提高、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成本的控制上,把品牌建设的资金和节约下来的成本让利给经销商和消费者,以优异的性价比,悄无声息地常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发展势头。
没有人会否认品牌的价值,尤其是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但市场竞争绝不仅仅是品牌之间的竞争,在那么多国际知名品牌都无可避免地出现危机的时候,也许我们该重新审视一下行业的品牌建设。对于市场来讲,在任何时候,其优异的性价比可能比品牌更重要。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