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在美期间的十四天时间里,颇感失落的一件事情是居然没有看到一部中国品牌或者是中国产的汽车。不过这个也是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双方的汽车价格差距实在是太大了。这是一个完全充分竞争的市场,品质、价格、服务、设计都不能含糊,因此,世界各大品牌的汽车新车型出来往往第一个在北美市场发布,先声夺人。3亿多人口,3亿多部车子。每个人平均一部车,美国虽然人口少,但是除了纽约这样的人口高度密集大城市适合发展公共交通外,基本上绝大多数人都需要自己开车到各处去,当地时间凌晨不到六点,开往纽约的高速公路上已经挤满了快速奔跑的车子。
完全竞争的市场特征就是价值和价格的充分对等和接近。举例而言,新款的雷克萨斯350在美国市场的售价才24500美金,合人民币才160000元,而且功能配置比你在国内买到的还要强大。其他各款在国内热销的大品牌,基本上中美之间的价格差距在4:1的状态。回国后,按照这样的价格对比,很容易明白为什么在美国看不到一部中国车,虽然他们的超市里装满了中国货,但是这些真正反映一个国家制造实力的产业和产品不得不说我们还处于很初级的水平。看美国在大路上跑的汽车,基本上日韩车系占了近50%的份额,欧洲车子大概15%,美国本土的车子大概是35%的比例。如果国内没有高额的关税做防洪堤坝的话,可以明确判断,我们的汽车工业毫无生存的可能。可是,就是在这样的近乎于高度“宠爱”的保护政策下,也没有看到我们的汽车大牌能够脱颖而出,相反,倒是日渐没落。有实力的国家队热衷于在合资中从我们的口袋中赚取超额利润,倒是那些民营企业还是认真做点事,居然是吉利收购了欧洲的汽车大牌。事实上,一味的保护是保护不出强者的。唯有在与狼共舞中,才能真正的催生强者。
近日,欣闻国内汽车的强者比亚迪汽车,在洛杉矶设立了自己的北美总部和销售中心。主要是销售电动车子,希望是能够利用这个方面的优势真正在美国杀出一条血路,而不是在国外造个概念,然后拿回国到处忽悠,然后拿补贴,在国内造概念,在国内变现。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美国佬吹泡泡的能力,如果回顾美国的历史,基本上可以说每十年吹一个新产业的大泡泡出来,从20年前的互联网泡沫的快速吹成到快速破灭,后来再吹新能源,再吹太阳能,从目前来看,这个泡泡没有吹起来,倒是让后面的跟随者们颇以为然的跟着跑了很远,要看这个新能源的泡泡,看看我们的上市题材里有多少这样的企业就清楚了。现在,风电,太阳能的热度已经大不如前。在美国,也已经没有什么人对这个题材再感兴趣了,基本上美国扮演着先行者引领者角色,把别人套进来,自己赚到钱就跑了。留着别人在那里收拾残局。现在,在美国已经基本上看不到什么新能源的影子。事实上,相对于那些成本奇高,又不好用的能源,传统能源还是美国佬最喜欢的能源,至少,在新能源的热衷上,我们似乎远远超过他们的热度。现在,再来看看原来股票价格最高的那些新能源概念股现在跌到了地板上,就知道这股风潮已经悄然退却。据称,有些人正在酝酿下一个的泡泡,下一个的泡泡是什么呢?很可能是吹现代农业的泡泡。对于我们而言,如何主动的吹泡泡,而不是被动的跟着别人的泡泡走,还真是一个策略。
前面说了车价,现在来说说房价,美国很有名的地产大亨川普,最喜欢在市中心盖大楼,这次,在芝加哥,我们应邀去参观他们在芝加哥市中心开发的川普大厦。美国目前的流动性那么差,这些大楼的售价比原来高峰时候的售价大概缩水了2—4成。我们看的位于芝加哥市中心的这栋大厦,外观非常宏伟,几乎是全市中心最高的楼,景观也非常好,远眺密歇根湖,可谓无敌湖景。位于高层的单位实用面积大概180平米,注意,这里是实实在在的投影面积,也就是实际的地面面积,而不是什么狗屁建筑面积。装修也很精致,只要搬家具入住即可,售价大概是90万美金,换算成人民币价格的话,合3万多1平米。换算成我们的建筑面积,也就是2万左右。如果以芝加哥的城市地位和我们的深圳比,价格还是很便宜,永久私产,每年大概要交房价一个点的物业税。总体而言,价格很实在,一点都不贵。其顶楼有2000多平米,卖3000万美金。一大片的面积,这个可真是一份大产业啊。我甚至都在想,可以找一些大机构联合把这个顶楼买下来,作为中国大企业在北美的企业总部。反正,对于这些大机构而言,1.8亿元的总价一点都算不了什么。
总之,在美国除了劳动力,买东西真的是很便宜,很超值。中美两国之间更多的是一种互补的分工合作关系。我们会造的他们不再造或者不屑于造,他们能造的很多东西我们还造不来。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